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3 10: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 庖丁解牛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技能
目标
学会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情感
目标
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知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知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知常识]
1.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2.《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绘,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4.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 今义:不曾
5.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6.吾见其难为
古义:此指很难下刀
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7.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行动,因而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主张
③得道者多助名词,道义,正义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⑥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⑦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2.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
3.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名词,类
4.视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看
②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
③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
5.始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副词,起初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副词,才
③始适还家门副词,刚刚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副词,开始
6.而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连词,表转折
②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7.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
②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③怵然为戒动词,作为
④视为止连词,因此
⑤为之四顾介词,因为
8.乎
①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
②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③而况大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知识解读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既能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答题技巧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想理解其在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足之所履履:踩
(2)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岁: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月:每月
2.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厚厚:厚度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断)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3.省略句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了两个“之”,补出后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4.宾语前置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现代汉语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要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
一、阅读课文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C.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解析:选D 文惠君赞美庖丁的话,属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A项,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B项,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声音;C项,正面描写解牛时的声音节奏。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B.文章在记叙庖丁解牛时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C.作者接着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D.从结构上看,本部分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解析:选A “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错,应是“以动作描写为主”。
二、阅读课文3~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庖丁“经验之谈”的一组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④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⑤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选C ③是庖丁解释良庖、族庖用刀结果不同的原因,不是自己的经验之谈;⑤是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B.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的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C.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解析:选D 应为“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因为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才能顺其自然,保全性命。




1.逻辑严密,层层相扣
文章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最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了解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寓事于理
庄子本意是要说明养生的道理,但他并不直接说教,而是叙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去从中领悟养生之道,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如此,庄子这种留白手段还给了读者探索更多道理的可能,富于趣味。
3.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术的高妙,文章还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如《桑林》《经首》是优美而高级的舞乐,而解牛的动作声响竟然能合乎这样的曲子,这显然是极大的夸张。再如良庖一年换一次刀,族庖一月换一次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锋利如新,这确实是明显的对比了。



素材主题
规 律

[课内·提炼]
尊重规律
一个解牛的厨师,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有人认为,熟能生巧,是庖丁解牛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他是苦心经营后的“用心生巧”。否则,是不会“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性的,因此,需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用你自己的心竭尽全力地去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做得高超。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外·延伸]
1.澳大利亚的兔子
澳大利亚原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位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格兰农场主带进几只来放养。谁知,这一养却造成了无尽的灾祸。澳大利亚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兔子的天敌。疏松的土壤,打洞做窝非常方便。因此,兔子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就达到75亿只。10只兔子要吃掉一只羊的牧草,75亿只兔子吃的牧草,等于损失了7.5亿只羊。兔子打洞做窝,对草原也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为了堵住这些兔子的“扩张”,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地区筑了一道1 300公里的“长城”,但兔子又在地下挖出四通八达的通道。后又动用空军播撒毒药,想把兔子斩尽杀绝。虽然死伤累累,但兔子繁殖力极为惊人,不久就又“兔丁兴旺”了。后来,政府又对兔子发动了“病毒战”,从法国高价买来可致兔子死命的涎瘤炎病毒注射到一些兔子体内,然后放它们回去,兔群中终于瘟疫蔓延,最后被消灭了99.8%,这才控制了兔子的数量。但是,这样的手段毕竟太残酷了,而兔子泛滥的始作俑者,还不是我们人类吗?
2.名言警句
(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老子
(2)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李白
(3)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艾默生
(4)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菲尔丁
(5)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牛顿
(6)顺乎自然生。——西塞罗
[运用·点拨]
庖丁的成功,在于他尊重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规律。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因为这种移植是违背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也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规律。自然界中很多规律是与宇宙共存、亘古不变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规律,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这些规律。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解析:选B 导:顺着,循着,文中有导入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
C.而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选D 介词,用。A项,介词,替/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尝见全牛也
解析:选D 古今义相同,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A项,古义:行动,因而;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解析:选A 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5.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之后,(臣)未尝见全牛也。
B.(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C.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D.(臣)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析:选D 省略的应为“解牛之声”或“奏刀之音”。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选A 谋:图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C 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介词,在/介词,到。B项,代词,代指“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和,后面省略“之”(庄子)/动词,给予、赠予。
8.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3分)(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选D ①是“左右”的话,不是“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②是间接表现庄子的机智。
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庄子所说的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可知庄子实际上是个具有高超剑术的人。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净无为的思想。
解析:选B A项,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庄子为巧妙吸引赵文王听他劝谏而说的,并不是实际的、真实的。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4分)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分)
译文:(那么,)我在赵国想要什么却不能得到吗!
(3)夫子休,就舍待命。(3分)
译文: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酷爱剑术,各方精于剑术的人蜂拥而至,因剑术而成为门客的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每年死伤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不能满足。如此整整过了三年,赵国的国力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他。对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太子悝虽然十分忧虑却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对近侍的人说:“谁要是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剑,我赏他一千金。”左右的人推荐说:“庄子可以胜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千金去见庄子,庄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见太子,庄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但是,一旦我对上劝说而违逆了赵王的心意,对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会遭到戮刑而死。倘若这样,我怎能还用得着金子呢?反之,如果对上我能够说服赵王,对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赵国想要什么却不能得到吗?”太子说:“是的。父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击剑的人。如果先生穿着儒士的衣服去进见,事情肯定会弄糟。”庄子说:“请为我备好剑士的服装。”准备好剑服后第三天,庄子与太子一道去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三、语言运用(8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创新和发展。
答案: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 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
12.下面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4分)
(1)内容:





(2)寓意:




解析:图片内容较为简单,解答第一问时要将其构成部分分别表述出来,不做过多的内涵阐释。解答第二问时,要将图片反映的深层次含意(往往是道德、精神层面的)阐释出来。“人”字两笔,像是两条腿,一笔是能力,另一笔是责任,两笔都存在,“人”字才完整,人才能站稳。注意语言的简练。
答案:(1)内容:“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撇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捺代表一个人的“责任”。
(2)寓意: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两者缺一不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