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3 10: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九课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狱中杂记》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他的散文以所标“义法”及“清真雅正”为宗旨,较有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陶庵梦忆序》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知背景]
1.《狱中杂记》
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礼部侍郎。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2.《陶庵梦忆序》
《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陶庵梦忆》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人不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
[知常识]
1.杂记: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方苞以“杂记”命题,材料丰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作者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复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2.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姚鼐、刘大櫆、方苞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散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3.散文小品: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狱中杂记》
一、通假字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少通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
1.吾辈无生理矣
古义:活的可能
今义:一门学科
2.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人
3.予我千金,吾生若
古义:一千两银子
今义:称女儿
三、一词多义
1.作
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动词,神情激动
②此疫作也动词,发作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写作
④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
2.要
①增减要语形容词,重要的
②北收要害之郡形容词,险要的
③张良出,要项伯动词,通“邀”,请
④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动词,相约
3.薄
①每薄暮下管键动词,到了
②与饮食之相薄动词,侵入,混杂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④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看不起
4.质
①然犹质其首动词,抵押
②厚币委质事楚名词,通“贽”,信物
③黑质而白章名词,底子,质地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正,刚刚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牖其前以通明牖:开一个窗洞
②凡死刑狱上上:呈报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予我千金,吾生若生:使……活下去
3.形容词作动词
吏因以巧法巧:利用……取巧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疫作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行刑者先俟于门外(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行刑者先(于门外)俟”)
3.定语后置
狱旧有室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狱旧有(五)室”)
4.省略句
①富者就其戚属(补出成分为“富者就其戚属(谈)”)
②予我千金,吾生若(补出成分为“(若)予我千金,吾生若”)
《陶庵梦忆序》
一、通假字
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以苎报苎通苧,麻织品
二、古今异义
1.当作如何消受
古义:应当做(什么事)
今义:看作
2.当作如何消受
古义:忍受
今义:享受
3.仇温柔也
古义:温暖柔软
今义:性格温和柔顺
三、一词多义
1.书
①忆即书之动词,写
②得鱼腹中书名词,文字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名词,书信
④书非借不能读也名词,书籍
2.方
①方赴鹿鸣宴副词,将要
②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端正,正直
③必多方钩致名词,方法、办法
④秦王方旋柱走副词,正在
3.因
①因《石匮书》未成介词,因为
②因思昔日生长王谢副词,于是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仇甘旨也仇:报答,报应
2.形容词作名词
故旧见之故旧:老朋友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鸡鸣枕上(“鸡鸣”前省略了“闻”,“鸡鸣”后省略了“于”)
②因思昔日生长王谢(“生长”后省略了“于”)
2.状语后置
坚固如佛家舍利(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如佛家舍利坚固”)

一、了解行文脉络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脚夫与寒士的故事
二、把握文章主旨
1.《狱中杂记》
本文根据作者亲身见闻,详述了刑部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事实,揭露了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封建法律的伪善。
2.《陶庵梦忆序》
本文通过今昔对比,把今日的穷困潦倒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是人生的一场大梦,曲折地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一、阅读《狱中杂记》,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解析:选B 注意题干的要求“贪赃枉法”,①③⑥是他们的具体做法。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余曰”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
B.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
C.自“部中老胥”至“众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贪官污吏对国家法制的破坏。
D.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
解析:选C 应为“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因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解析:选B 曲解文意。原文意思:又有个姓什么的以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
二、阅读《陶庵梦忆序》,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陶庵生活困顿的一项是( )
①披发入山,为野人
②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③直头饿死,不食周粟
④以衲报裘,以苎报
⑤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解析:选C ③是说伯夷、叔齐;⑤表现他生活改善以后。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始描述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
B.作者回顾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
C.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通过真实的描写来体现。
解析:选D 应为“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描述中体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B.作者叹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说明作者是用泪眼来观梦、察梦、寻梦的。
C.由于本文是一篇“自序”,因此,作者简要地回顾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
D.全文以议论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抒情,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实用而又好看。
解析:选D 应为“全文以抒情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议论”。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B.作者批评西陵脚夫“破其瓮”,而“得是梦便好”的想法,又揭示了寒士中试的不易。
C.作者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D.本文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透露出自嘲、自悔的情绪,可谓言约而意丰。
解析:选B 没有批评脚夫的想法,只是类比写自己矛盾、复杂的情绪,同时与寒士中试不易无关。


《狱中杂记》
1.朴实、严肃的笔法
作者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几乎送命。所以他对狱中骇人听闻的罪恶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作者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质上是经历过大痛苦、大愤怒之后的冷峻,正如痛哭之后的无泪,悲痛之后的木然。这种客观的冷静,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是作者对这样的罪恶的所见所闻甚多,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更易引起读者的震撼。
2.准确、精练的用词
例如,写刽子手向判死刑的囚徒勒索时的三种情况时,刽子手对受极刑者和受绞缢者说的话冷酷无人性但又仅是貌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却把他们冷酷成性,以囚犯是否安然就死作为牟利手段相要挟的令人发指的行径刻画出来;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己有来牟利,可见其贪婪已到了敲骨吸髓、毫无人性的地步。
《陶庵梦忆序》
1.生动具体、意味深长的对比手法
本文在对比方面最具特色。尤其在第二段中,运用排比句,作十几种对比,生活的巨大转变,历历在目。末段以幻想真事成梦的脚夫与惟恐真事乃梦的寒士的故事作对比,指出自己与他们一样,俱为“痴人”。这些对比,正是建立在作者个人前后生活的对比之上,“梦”的命名,意味深长。而作者早年的豪华生活均在明代,这忆旧便不免有对朱明王朝的缅怀和留恋,遗民情结暗蕴其中。
2.随心而用、抒情明志的典故
文中大量用典,信手拈来,不露痕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蕴,也是作者思想感情、心志意趣的自然流露。如“夜气方回”比喻自己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黄粱梦”“车旅蚁穴”则是比喻自己希望的破灭及历经艰难后的寂寥,“邯郸梦断”“漏尽钟鸣”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又如“雕虫”“二王”“首阳二老”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态和志向。此外,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佛家用语,使文章语言灵动活泼,言简意丰。



素材主题
梦 想

[课内·提炼]
方苞少年苦读
方苞少年时家贫,一天只吃一顿饭。穷苦的生活,成了他刻苦读书的动力。他十岁时,就能把《易》《诗》《书》《礼》《左传》全部背诵下来,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古文大家万季野读了他写的文章,非常惊奇,认为方苞这样小的年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不可思议。古文家姜西溟看了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对众人说:“方苞真是后起之秀啊!”
[课外·延伸]
1.黄仁宇的梦想
他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可是人生不如意,现实向他泼了一盆冷水。而后,他还是怀着梦想,赴美研习历史,阅读大量书籍,宏观研究,以超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的纠结、迷惘与困惑躬笔耕于史册。经过三十年的苦心研究,历经一波三折,《万历十五年》最终得以出版。他便是黄仁宇,他的梦想终于促使他仰望的星空变成了梦想的栖息地,梦想永远不会欺骗拼搏者。梦想,引领黄仁宇,苦心研究,谱写华丽的篇章,创造生命的奇迹。
2.名言警句
(1)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2)你所追求的世界,永远不是你现在拥有的世界。——索尔·贝娄
(3)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4)梦境每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5)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运用·点拨]
方苞少时家贫,但他立志成才,为了梦想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黄仁宇始终秉持着一份对梦想实现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努力。当每个人都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稍作改变,坚持梦想?让梦想的光芒激起你摆脱现实的斗志,让沉重的步伐转而奔向梦想,让对梦想的渴望冲刷搏击现实的疲惫,让梦想变成点亮现实的那道光!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这里指作为要挟的根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解析:选C 羁:拖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 连词,表目的;介词,用。A项,连词,表转折;B项,代词,这样;D项,……的原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尚视息人世
B.不能举火
C.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D.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
解析:选D D项是比喻。A、B、C三项都是借代。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我千金,吾生若
B.凡死刑狱上
C.仇甘旨也
D.沛公军霸上
解析:选A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B、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3分)
译文: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可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
(2)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3分)
译文:现在自己刚从黄粱梦中醒来,自己的车马刚从蚁穴中回来,应当怎样度过这寂寞的时光。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 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注]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选自《方苞散文集》)
[注] 大父行:祖父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堵:墙壁
B.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 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碣:立碑
解析:选B 经济:经世济民。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B.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C.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D.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解析:选A 根据句子的内容,以及“也”“焉”等文言虚词的特点来断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美好的志向节操,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解析:选B “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表述不当。不是怕钱澄之名声显扬,而是担心他自己的坏名声传扬出去。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译文:(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2)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译文: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3)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译文: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
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要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服和帽子,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兵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坏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摒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结构①的变化,农村学校学生数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出现②,在外就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位农村学校校长这样说:“③农村校点分散,④部分校舍陈旧,学生人数减少;⑤增加了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投入⑥和增添现代教学设备的难度,资金不足已⑦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⑧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画线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1)② ⑥
(2)⑤ ⑧(⑤应改为“逗号”,⑧句号应在引号内)
11.下面是中国邮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展活动的纪念戳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文字除外),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答:






答案:图案包含邮票、战士、冲锋号、旗帜和“70”字样。战士吹起冲锋号,旗帜迎风飘扬,寓意战士冲锋陷阵,获得胜利。(如把图中邮票与邮展相联系,写出其寓意,亦可)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B.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留居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
解析:选C 丧:亡失。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选C ①语气词;②代词,他;③治理;④当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将成家而致汝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解析:选D 古今义都为贫穷。A项,古义:先例;今义: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B项,古义:……的原因;今义: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古义:安家;今义:结婚,多指男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忧劳可以兴国
C.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D.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解析:选C 名词作动词,继承……事业。A、B、D三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尚飨,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C.《祭十二郎文》的作者韩愈,是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解析:选A 朝代为北宋。
6.名句默写(6分)
(1)《六国论》全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仅托出了题目,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文章收束时,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2)《伶官传序》中,作者分别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以及人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的道理。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宋代以来,朝廷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契机。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矫枉过正,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他发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欧阳修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中唐那一场古文运动没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被有的学者称为“新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公众认可。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漫长,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经历两次古文运动后,达到高峰。
B.作为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对扭转不良文风、健康发展“古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C.从散文史角度看,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具有连续性,唐宋八大家是其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D.尽管韩愈、柳宗元在中唐倡导了古文运动,但真正完成了古文运动任务的却是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
解析:选C 本文主要表达了为什么把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A、B、D三项偏离主旨。
8.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唐古文运动伴随着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而兴起,它反对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B.所谓“古文”,是一种在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因其时代较古被称为“古文”。
C.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扭转了“太学体”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不良创作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D.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唯一领袖,欧阳修发现并培养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才,完成了古文运动的任务。
解析:选D “唯一领袖”错,原文有苏轼“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一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两汉的政论史论、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这些著作中均有不少佳作。
B.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导致第一次古文运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C.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
D.欧阳修继承了韩愈文章平易的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技巧;同时,他还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
解析:选C “西昆体”并非柳开、王禹偁等提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解析:选C 释:释放。
1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B.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C.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解析:选A “……莫如……莫如……莫如……”三句话为并列关系。
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埋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段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段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解析:选C “舜被朋党所欺”错,应该是“舜被称为圣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4分)
译文:(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2)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3分)
译文: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人被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
(3)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3分)
译文: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参考译文:
臣听说“朋党”的说法,是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但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拉拢作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对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任,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虞舜辅佐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引进八元、八恺结成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治理得非常好。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一同在朝做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共二十二个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都任用他们,天下也因此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纣王有千万个臣子,便有千万条心;周有三千个臣子,却只有一条心。”纣的时候,千万人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不结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亡了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的名士视为“党人”全都囚禁起来。等到黄巾军起事,汉室大乱,后来才悔悟,全部解除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人被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因此唐朝也就灭亡了。
那些从前的君主,能够使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都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因而灭亡了。彼此互相称赞,互相谦让,没有一点疑心,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任用他们。可是后代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蒙,反倒称赞舜是智慧超群的圣人,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把他的国家的臣子三千人全部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没有比得上周朝的,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历史事迹,做君王的可以把他们作为借鉴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
西 湖 香 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 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饥洊(jiàn):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 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 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 断:判断
解析:选D 断:绝对。
1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B.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C.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D.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解析:选D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是几个短句,“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定语。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B.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了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解析:选B “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5分)
译文: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文: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
参考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之后就和西湖边的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以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恐怕在长江以东,绝对没有第二处。
崇祯庚辰年三月,昭庆寺遭火灾。这一年到辛巳年、壬午年,接连发生饥荒,百姓过半饿死。壬午年盗贼横行山东,北方香客南来之路断绝,没有到达的,香市就废止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那时任杭州太守的是刘梦谦,汴梁人,各乡打秋风分肥的大多住在西湖边,成天包揽诉讼,把诉讼所得贿送给刘太守。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改了古诗来讥讽他,诗句是:“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一时罢休了。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这可以说是西湖民生的真实写照。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10分)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8.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以动衬静(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字将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把山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出来,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19.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答:




答案:诗人写愁却不正面言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将自己的怨愤与悲愁隐含其间,读来韵味浓厚,令人回味。
三、语言运用(12分)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3分)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答:


答案:静寒之境讲求动静转换。
21.仿照下面示例中的画线部分,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另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示例:文学,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母亲,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黄河长江,是日月星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你是壮丽的草原 ②是葱郁的森林 ③你用温暖的怀抱 ④呵护着儿女们成长的岁月
22.阅读下面这幅“合家吃西瓜”的漫画,用文字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标点除外),并概括漫画主题(20字左右)。(5分)
画面内容:



主题:


答案:画面内容:切好的西瓜摆在孩子面前,他咬掉西瓜最好吃的中心,把瓜瓣递给一旁的妈妈,妈妈咬一口,递给爸爸,爸爸递给爷爷,爷爷递给奶奶。
主题:讽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错误教育观念(或:批判溺爱孩子的现象)。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王国维要求他任教的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这“六不”对现今的我们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六不”中的每一点均可作为立意点。对于这类作文题目,考生可以从做人出发,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关键是要保证论证的充分和有深度。
[例文]
做人切莫夸夸其谈
国学大师王国维告诫学生,“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大师话语的意思之一是要求学生们不要夸夸其谈。
夸夸其谈,只能表明一个人的口才好,不能展示其内在的文化水准。
岱宗极顶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但依然彰显出岱宗的高耸入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的是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但何尝没有表现岱宗的高大巍峨。武则天女皇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但依然体现出女皇的丰功伟业;“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体现的是女皇青春时期的情感,但何尝没有体现出女皇当年的追求。无字,体现的是不夸夸其谈,而这种用无字表现的默默不语不更能彰显事物的与众不同吗?俗语说:“不必太张扬,是花自然香!”腊梅用傲雪的花朵提醒春天即将到来,报春花用淡雅的香味应和春天的脚步。她们用默默的开放,赞美着美好的春天。
不夸夸其谈,体现的是深刻的内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有一种永恒的光辉;高山不语,自有一种极致的巍峨;蓝天不语,自有一种深邃的高远。“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天不语,自有一种百花盛开的烂漫;夏天不语,自有一种万木葱茏的浓郁;秋天不语,自有一种硕果累累的收获。“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斗转星移,默默而动,自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恒定;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自有一种纷繁复杂的变化;冬雪夏雨,自古而然,自有一种自然的韵律。
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没有自我吹嘘知识的丰富、做人的正直、爱心的永恒,但有弟子三千;即便是在被别人称为“丧家之犬”的周游列国的时期,也有众多的弟子紧紧跟随。不夸夸其谈,一样能够展现才华。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但也正是这位熟读兵书、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做人,不能夸夸其谈。
实事求是,不放言高论,是修为;静思己过,不论人短长,是修养;不吹嘘、不自夸渊博,是品质。
[点评] 文章开篇由王国维的“六不”引出“不要夸夸其谈”,然后用岱宗极顶的无字碑、武则天的无字碑、孔子以及赵括等事例证明观点。这样就使得论证严谨、全面。结尾再次结合王国维的话,升华了主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