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 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一课一练(9---11课)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七年级 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一课一练(9---11课)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3 10:06:44

文档简介

10 再塑生命的人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1968),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莎莉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3.难点攻克
说说你对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的理解。
提示:其表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考点链接
把握人物形象
【典型例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莎莉文是个怎样的老师。
【参考答案】“见面抱我”说明她充满爱心,“扫地上洋娃娃的残片,递帽子给我”说明她充满耐心,“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教我理解‘水’这个单词”说明她讲究教育方式,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教学循序渐进,是一个教育艺术家。
【技法点睛】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概括人物形象。
(3)关注侧面烘托。其他次要人物及环境描写,往往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特点。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0。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感kǎi(慨)  搓捻(niǎn)   疲倦不kān(堪)
奥mì(秘) 拼còu(凑) jié(截)然不同
绽开(zhàn) 混为一谈(hùn) 花团锦cù(簇)
惭kuì(愧) 小心翼翼(yì) 恍然大悟(huǎnɡ)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雾霾天气时很多人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呼吸系统,戴上防尘口罩。
B.当派出所民警表示该街道并无此人时,男子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C.近日,位于福州北峰山区的千年古刹林阳寺内的梅花相继绽放,在云雾缭绕之下美不胜收。
D.珠中江三地消委会联合发布2016年家电售后服务调查报告称逾六成人对家电售后规定不求甚解。
(解析:D项“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此句应用“一知半解”。)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A.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他看上去才十七、八岁,却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D.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解析:B项第一个逗号要位于引号外;C项顿号去掉;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第四个逗号改为分号。)
4.下面的片段出自作文《读〈海伦·凯勒传〉有感》,加横线的三个地方都有语病,请改正。
《海伦·凯勒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宝贵的听力和视力。①她的声带因为没有受损,但无法受其他感官的刺激,以至也不会说话。读完这本书,我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所感动,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她是那么执着、坚毅、顽强,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②但她拼命地摸读盲文,指头都摸出了血,甚至书写单词和句子。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③从海伦·凯勒身上,使我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理想的坚持,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1)第①处关联词“因为”使用不当,可以改为“虽然”。
(2)第②处语序不当,可以改为“但她拼命地摸读盲文,书写单词和句子,甚至指头都摸出了血”。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删去“使”。
5.依照下面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提示:请以“大海”“天空”为喻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云。
6.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同学们要在班级门口张贴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请你根据具体内容,把这副对联补写完整,每空只填入一个表示数量的字。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启迪千秋智慧;
下联:三尺讲台,四季沐雨,传递万世文明。
横批:百年树人
(2)班会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小明同学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小明所说的话。
小 明: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明。
李老师:是小明啊,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 明:①[示例]我们班级要举行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特别邀请您来参加。
李老师: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的。
小 明:②班会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的光临。
李老师: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前到达学校,到时见。
02 拓展阅读
美女老师谭小唯
漠 漠
当美丽而年轻的谭小唯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自我介绍时,外号冬瓜的男生殳文骅站起来,用手指指自己的喉咙,然后走上讲台写下了他的大名。
“这……”谭小唯结结巴巴的,脸刹那间就红了起来。大家知道,她一定是因认不出冬瓜的姓而尴尬。
“对不起,我刚接到任务就来教室了,没来得及查字典……只能先让你们做一回我的老师了。”谭小唯居然朝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个躬。
当老师的会脸红,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发现。而且,大家还发现,脸红起来的谭小唯真的很漂亮。
没用几天,班上同学多数都被谭小唯驯服了。曾小龙却坚决不投降。周五上午,曾小龙故意迟到,谭小唯却没有生气。她微笑着说:“曾小龙,你可以告诉大家你迟到的原因吗?”
曾小龙走到座位上,说:“因为早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和几个同学还有老师您被坏人劫持了,我醒了以后,突然想,如果我溜掉了,你们该怎么办?于是就躺下接着睡了……”
“你太有才了!没想到你这么有幽默细胞。”谭小唯竟然“扑哧”一声又笑起来,“够义气,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曾小龙愣了,他已经做好了挨批评和顶嘴的准备,就是没想到老师会说这么一句话。从此,值日本里再也没有曾小龙的不良记录了。
“连曾小龙也被收买了!”林康一边唠叨,一边站起身,试图打开最上面那扇平时封死的玻璃窗。只听“哎哟”一声惨叫,其中还夹杂着“刺啦”的玻璃碎掉的声音。刹那间,林康手臂上的鲜血喷了出来。
谭小唯立刻赶来把林康送到了医院。
“这孩子得立即手术!快去办手续吧!”医生说。
“你们先做手术行不?我马上去办手续。”谭小唯说。
“不行啊,我们得照规矩……”
“什么破规矩?马上手术!如果这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跟你们没完!”全身上下也都沾满了鲜血的谭小唯歇斯底里地大吼起来。
“好,那就先急救,家属签字!你是孩子家属吗?”医生终于妥协了。
“好,我来!我是……他姐姐。”谭小唯松了口气。
“不对啊,姑娘你等等,这孩子姓林,可你姓谭啊!”医生突然发现了问题。
“我……是他老师,我签也行,再等家长怕来不及了。求求您了医生!”谭小唯一急,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林康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小唯姐,我挺得住,您放心……”
后来,经常有人逮着初二(4)班的同学问,谭小唯到底有什么狠招啊,能把你们这群孙猴子驯得服服帖帖的?
所有的同学一律回答:因为,她是我们的姐!
7.选文围绕谭老师写了三件事,请概括其中的两件。
第一件事:不识“殳”字,主动向同学们鞠躬道歉。
第二件事:用理解和宽容驯服曾小龙。
第三件事:救护林康,代签手续。
8.文中画横线句中的“歇斯底里”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表明谭老师对于医生要求先办手续后做手术的要求感到异常激动和愤怒,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谭老师的焦急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9.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愣”和“湿润”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曾小龙的“愣”是对谭老师的宽容大量感到意外和吃惊,不敢相信。林康的眼睛“湿润”是被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深深打动。
10.选文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真诚,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如第一堂课中因为不认识“殳”字,主动向同学鞠躬道歉。②幽默,善解人意。如面对曾小龙的无理取闹,用幽默和宽容驯服了他。③关心爱护学生。如急忙送林康去医院救治,说服医生尽快进行手术。
11.在你的成长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简要叙述你和老师相处中的一件小事。(100字左右)
提示:联系具体事例讲即可。
苏培成《至深至纯师生情》
03 写作创新
12.课文讲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一生的影响。在你身边一定也存在这样的人,请写写对你影响较深的一个人,不少于300字。
【例文】他眼角的鱼尾纹,像极了新泡的绿茶上氤氲的水汽,不由得教人对岁月的悠长做联翩的浮想。尤其喜欢他的笑靥,它们在那时总会顺着温柔的目光游进你的心房,然后泛起美丽的涟漪。
说实话,对于语文我还真没上过心,我所钟情的是数学里那圆滑世故的圆,固执的三角,直率的线。然而终究他出现了。记得第一次聆听那充满诗意的朗读时,我就被他的声音深深地迷醉了。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语文老师飘扬的裙角终究没有出现,进来的是他,一首诗便成了开场白,那是《如梦令》,每一个唇齿间涌动的字音都是一滴清流,滴滴入耳,句句入心,心里便发出一抹酡红的夕阳,一片摇曳的翠荷,几羽扑翅的白鹭……原来,句子也可以读出这样美的意境的!
而爱上语文是在那堂作文课上。我本随意写了一段话,可是他看见了却大加赞赏。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爱上了生活。
我很感激他给我施予这样的影响。
11 《论语》十二章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著作,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3)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考点链接
划分句子节奏(二)
【方法指导】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是以”等。
2.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
4.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0。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3)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7)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10)温故而知新 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13)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
(16)曲肱而枕之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7)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8)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9)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20)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21)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22)仁在其中矣 仁:仁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4.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 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解析:A.动词,了解/得到;B.介词,替/动词,当,做;C.连词,表转折;D.代词,代指学到的东西/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这种研究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8.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
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要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愤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A.“博学而笃志”是谈学习方法的。)
03 拓展阅读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什么
(2)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因此
10.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1.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
12.这三则语录中哪些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第一则与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子路,我教导你的道理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
孔子说:“不到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去教他了。”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重点突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表推测,而“确凿”表肯定,这种表达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不矛盾。“似乎”表明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有些模糊;“确凿”表明百草园给我的印象之深,主要是为了与下一句的“乐园”形成转折,构成对比,表现了对百草园的特殊感情。
3.考点链接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的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能显示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常常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描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之中,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3。
01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确凿(zuó)   蟋蟀(shuài)   收敛(liǎn)   秕谷(bǐ)
B.珊瑚(shān) 菜畦(wā) 狗窦(dòu) 觅食(mì)
C.斑蝥(máo) 渊博(yuān) 缠络(lào) 盔甲(kuēi)
D.竹筛(shāi) 鼎沸(dǐng) 宿儒(sù) 锡箔(bó)
(解析:A.“凿”应读作“záo”;B.“畦”应读作“qí”;C.“络”应读作“luò”,“盔”应读作“kuī”。)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C)
A.倘若   云宵   油蛉   轻捷
B.后窍   和蔼   蜈蚣   签赏
C.陌生   荒园   绅士   喉咙
D.恭敬   私塾   急噪   消释
(解析:A.“宵”应写作“霄”;B.“签”应写作“鉴”;D.“噪”应写作“躁”。)
3.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C)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解析:A.缺主语,删掉“使得”;B.否定不当,删掉“不”;D.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应在“全面”前加“能否”。)
5.填空。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2)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同侧面,先写他在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正好扣题。用“从……到……”的形式,同时表明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换(或:空间顺序)来写的。
6.“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对对子”。请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示例]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7.假如你与同学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列的情境设置完成任务。
(1)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不超过15个字)
[示例]留下文明,带走印痕。
(2)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本中“三味书屋”的图片写几句解说词。
[示例]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书屋中间挂的就是“三味书屋”的大匾,匾下面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这边还有鲁迅先生当年读书写字的桌子……
02 课内精读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回答问题。
8.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而“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的速度很快,又来得突然,而“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9.“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在该段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趣味无穷,反衬了百草园里的趣味之多。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下面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来安排的。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的描写,属于略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属于详写。
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C.文中“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了“我”小时候富有好奇心,勇于实践的个性特点。
D.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生机盎然,目的在于表现“我”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和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
(解析:C.“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03 拓展阅读
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方 华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④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丫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得意地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味儿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⑤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⑥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⑦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⑧但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羊辣子”的毛虫辣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⑨还有,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那天尿急,又不愿从树上下来,就地解决,恰被几个同学看见了,大喊着“流氓”报告了老师。这件丑事让我好长一段日子在班上抬不起头来。
⑩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棒槌,拴吊在树丫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
11.文章前⑦段围绕“攀树”写了哪两件让“我”得意的事?
“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香椿头;“我”为了得到铁蛋的糕片,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
1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回答问题。
(1)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结合语境,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芬芳的四月”指散发着纯净香气的槐花,表达了“我”对槐花的喜爱以及“我”攀树梢的愉悦之情。
(2)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鸟鸣啾啾”和“绿莹莹”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鸟鸣啾啾”拟小鸟的叫声,生动形象,且增加了音韵美,让人身临其境,表现了躺在树上的“我”的惬意情状;“绿莹莹”侧面写出了树叶的茂盛,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
13.第⑧段为什么要写“在树上吃的苦头”?
丰富文章内容;从侧面衬托了“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在对比的事件中突出“我”攀树的乐趣);引出下文“我”在树上小便的丑事。
14.文题“攀在树梢上的童年”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对儿时快乐生活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攀树的得意之情;童年远去的淡淡忧伤之情。
王璐琪《那时候有多美》 纪效成《永远的铃声》
04 写作创新
15.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动词,可以使动作描摹更传神,人物形象更丰满。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写法分析】这段话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
【例文】他弯着腰,手不停地前后左右拍着篮球,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
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破了两层防线,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到篮筐内。
单元基础过关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皂荚(jiá)
桑椹(shèn) 窜(cuà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脊梁(jǐ) 后窍(qiào)
缠络(luò) 敛(liǎn) 脑髓(suǐ)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书塾(shú) 颊(jiá) 和蔼(ǎi)
宿儒(sù) 蝉蜕(tuì) 狗窦(dòu)
倜傥(tì tǎng) 寇(kòu) 盔甲(kuī)
走廊(láng)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怦怦(pēng) 模仿(mó)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志(dǔ)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jié(捷) 云xiāo(霄) nà(纳)凉
mò(陌)生 jiàn(鉴)赏 人迹hǎn(罕)至
gōng(恭)敬 质pǔ(朴) yuān(渊)博
jiè(戒)尺 shēn(绅)士 人声dǐng(鼎)沸
感kǎi(慨) 台jiē(阶) zèng(赠)送
领wù(悟) 争zhí(执) 疲倦不kān(堪)
huǐ(悔)恨 qǐ(启)发 拼còu(凑)
qǐ(企)盼 cán(惭)愧
三、解释下列词语。
1.确凿:确实。
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3.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4.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5.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
6.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7.恍然大悟:形容突然醒悟。
8.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9.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10.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7.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9.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0.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11.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12.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14.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1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
17.饭疏食 饭:吃
18.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9.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20.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21.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22.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23.仁在其中矣 仁:仁德
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