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分析
例6的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活动。第一层次,可以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另一个同样大的空杯,提问: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能装的水是否相同?接着,在空杯中放入一个桃,提问:如果把这杯水倒入装有桃的杯里,结果会怎样?然后,将杯里的水倒入装有桃的杯中,直至倒满,再问: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水?明确: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第二层次,可以先出示分别装有桃和荔枝的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提问:如果把两个杯里都加满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多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并通过交流明确: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出示荔枝、桃、圣女果这三个水果,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入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的水所占的空间大,明确:圣女果占的空间最小,桃占的空间最大;装有圣女果的杯里水占的空间最大,装有桃的杯里水占的空间最小。最后,引导学生回顾上面的活动过程,说一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并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例7时,要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书盒的容积就是它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还可补充一些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容积概念的感知,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玻璃杯容积的含义,再思考比较的方法。可以将其中一个玻璃杯倒满水,再将这一杯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比较出它们容积的大小。
第1题可以借助示意图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验证,并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块石子的体积。
第2题可以让学生看图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盒子里装的是同样大的圆柱形杯子,左边盒子里装了4个,右边盒子里装了6个,所以左边盒子的容积小,右边盒子的容积大。
例8的教学,要在课前准备好例题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它们的体积,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再启发他们联系已 有的知识和经过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交流明确:可以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解决问题后,可以告诉学生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同时告诉学生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的符号表示方法,让他们照样子读一读,写一写。由于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立方”的表示法,学习时可以结合“cm3”适当讲解“立方”的写法和读法。
认识1立方厘米时,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观察、比划、举例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数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数一数,也可以让学生照样子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再数一数。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认识1立方分米时,可以先给出定义,让学生根据对1分米的已有经验想象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再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以强化对1立方分米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并通过用手势比划,逐步形成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认识1立方米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再根据给出的定义想象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然后照样子用木条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具体感知。
认识容积时,要告诉学生: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水、油等液体的体积,通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升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而毫升和立方厘米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1立方分米=1升”进行类推。
“练一练”的第1题,如果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先示范性地举出一些例子,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举出的例子可以是正方体的、长方体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只要和有关体积单位的大小差不多,都要给予肯定。
第2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反馈时,让学生具体说说摆出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要通过交流明确: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的8盒饼干堆成,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相等。
第2题可以让学生按要求逐题进行操作。完成操作后,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摆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体积相同和不同的含义。
第3题,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把同样的1瓶饮料倒入两种杯子里,倒的杯数多,说明杯子的容积比较小;倒的杯数少,说明杯子的容积比较大。指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观察直观。
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是: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6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和计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和计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和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l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它们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者的内在联系。
第7题,要提醒学生:数这几个物体的体积时,要先想象一层的形状,再一层一层有序地数,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特别要注意数清楚被遮住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左起第一个物体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第二个物体的体积是6立方厘米,第三个物体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
第8题的第(1)题,黄豆和大米的体积都比1立方厘米小,草莓和乒乓球的体积都比1立方厘米大。第(2)题,香皂和猕猴桃的体积都比1立方分米小,纸巾盒和西瓜的体积都比1平方米大。
第9题,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立方厘米,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立方米,水桶的容积大约是12升。
第10题中这个物体的形状如右图所示,体积是4立方厘米。
思考题可以提示学生以l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为标准,估计题中的物体大约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再通过分割加以检验。题中的物体从上往下可以看作2层,每层有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大约是14立方厘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这是学生理解、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认识体积和容积单位的重要基础。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先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再教学体积和容积单位。
例6主要教学体积的认识。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教材呈现了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一个桃。引导学生通过把左边杯中的水倒入右边杯中的实验,认识到由于右边杯里的空间被桃占去了一部分,因此,左边杯里还剩下一些水,进而体会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教材继续呈现两个同样的玻璃杯:(1)号杯里装有一个桃,(2)号杯里装有一个荔枝。通过在同样大的两个玻璃杯中装满水,分别倒入(1)号和(2)号杯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倒入(1)号杯里的水少一些,倒入(2)号杯里的水多一些。进而认识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不同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同。接着,又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占的空间大,再把三个水果放入三个同样大的杯中,并倒满水,看哪个杯中水占的空间大,以丰富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感知。第三层次,揭示体积的概念。在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有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体积的认识。这样,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对象,引导学生亲历观察、实验、比较、抽象、概括的活动过程,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再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揭示体积概念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理解水平,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例7主要教学容积的概念。由于学生已有了认识体积的经验,且在四年级上册对容积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感知。因此,教材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引导学生由两个书盒中所装书的体积的大小体会两个容器的容积的大小,形象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即: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加深对容积含义的理解。
第11页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通过在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中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实际意义。第2题让学生借助直观图比较两个盒子容积的大小,巩固对容积的认识。
例8主要教学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材从测量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以及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帮助学生感受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教材首先呈现了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虽然两个物体的形状各异,但大小比较相近,仅凭观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就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并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活动中去,进而明确“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接着,呈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被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的直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方体有9个正方体那么大,正方体有8个正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体积比正方体大。由此使学生产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来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心理需求,并揭示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以及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然后,教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教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这三个体积单位。对于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教材都是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先描述其含义,再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操作丰富感知;对于立方米,则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启发学生根据对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认识加以类推,获得1立方米的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教学立方厘米时,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并以“手指头的体积大约有1立方厘米”为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迪他们的思路。教学立方分米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立方分米的大小,以把握其实际大小。教学立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室的墙脚搭出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在观察中具体感知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计量体积过程中的应用,认识到体积是可以累加的,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作必要的铺垫。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毫升的关系。
第13页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让学生说说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分别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体积单位的感知。第2题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以及体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强化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巩固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练习三安排了10道题,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和容积含义的认识,巩固已经形成的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以及升和毫升的表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第1~4题是配合例6、例7安排的。第1题中,同样的8盒饼干,尽管摆法不同,但它们所占的空间却没有变,即每堆饼干的体积是相等的。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第2题让学生按要求摆出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的体积就是其含有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一些铺垫。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把1瓶同样的饮料分装在不同杯子中的结果,判断杯子容积的大小。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第4题通过比较两个仪器箱的体积和容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第5~10题是配合例8安排的。第6题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含义的认识,体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7题让学生计算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体积,进一步感受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明确:物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第8、9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是比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还是小,或选择体积和容积单位填空,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巩固对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认识,增强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把握能力。第10题,要求学生根据由不同的面观察得到的视图,求相应物体的体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最后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体积单位,估计一个稍复杂几何体的体积。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维。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4题;第二课时教学第12~13页例8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5~10题。
2.教学例6时,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线索组织学生活动,同时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将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观察和思考。可以在课前选择好合适的玻璃杯以及大小适宜的水果,并在实验用的水里滴上一滴红墨水,以便于学生观察玻璃杯中水的变化情况。第二,每一次操作,都要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让他们想一想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然后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看清操作前的状态和操作后的结果。第三,在操作过程中,要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对体积意义的认识。还要注意把握一些教学细节,例如,在认识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时,要让学生看着放桃的杯子,仔细领悟“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的意思,逐步把生活常识上升为数学认识。在感受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如果有学生简单地说成“桃大荔枝小”,要引导学生体会“桃大”就是指“桃占的空间比荔枝大”,“荔枝小”就是指“荔枝占的空间比桃小”,从而获得“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也不同”的体验。
3.教学例7时,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要结合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哪一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第二步,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盒子里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就是盒子的容积,所以左边盒子的容积大一些。第三步,揭示容积的含义前,可以再补充一些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有限的、确定的;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一些容器容积的大小,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主动获得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玻璃杯的容积指什么,再思考比较两个玻璃杯容积大小的方法,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最后按照讨论的办法进行操作,并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第11页的“练一练”,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将石子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二,哪个杯子溢出的水多?为什么?再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容积的意义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突出图中杯子是一样大的,左边的盒子装了4个杯子,右边的盒子装了6个杯子,所以右边盒子的容积大。
4.教学例8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测量或比较物体体积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第二,要重视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感知;第三,要由扶到放地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定义体积单位的基本方法。对于第一点,可以直接向学生出示如例题所示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直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有一定困难,并启发他们主动想到可以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是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把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迁移过来;也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把两个物体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能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上画一画,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数一数、比一比。最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物体的体积,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对于第二点,一是在介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时,要同时出示棱长是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积单位表象;二是要启发学生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实物,并通过用手势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对于第三点,既要让学生在认识l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基础上,通过类推获得1立方米的概念,又要让学生把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按大小顺序排一排,并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升和毫升的教学,首先要告诉学生计量容积时,一般就用体积单位;其次要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们常被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对于升、毫升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具体的演示进行介绍,以加深学生对升和毫升实际大小的认识。
第13页的“练一练”,第1题可以结合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交流。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再组织反馈和交流。
5.练习三的第1题,要引导学生紧扣体积的意义进行判断,并通过交流,明确:虽然饼干盒堆成的形状不同,但都是由同样的8盒堆成的,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弄清操作要求,并思考摆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摆成的物体的体积是由摆这个物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决定的,用的小正方体个数多,物体占的空间就大;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等,物体占的空间大小也相等。第3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还可以通过操作进行验证。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箱子的体积指什么,箱子的容积指什么。再观察直观图,从两个箱子同样大理解体积相等,从里面装的仪器数量不等理解容积不相等,进而体会到容器的体积与容积是不同的概念。
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再说说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分别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7题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这些物体各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并说出它们的体积,明确:一个物体中含有几个1立方厘米,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同时,可以适当交流数每个物体中正方体个数的方法。第8、9题都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选择,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第10题可以让学生先看图想象,再通过操作验证并修正自己的判断。
6.思考题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说说运用了怎样的估算策略。如果有学生通过分割和推理算出结果,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让他们具体说说分割和推算的过程。
《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8和“练一练”,第14~15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以及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毫升)、1立方分米(升)、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知道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初步体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类比等具体的活动,初步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禽邑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体积和容积。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吗?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三堆由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12个、12个、16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设疑:假如有这样两个物体,一个是由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另一个是由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你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吗?
出示由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正方体和由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但两个物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
提问:为什么刚才很多同学都判断错了?
小结:要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可以怎样做?
【设计说明:在复习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之后,让学生经历比较由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体积,以及由不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体积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可以根据物体中含有的同样大的小正方体个数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为下面比较物体体积的活动作方法上的准备。】
二、新课
1.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
出示例8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请大家看这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认为哪个的体积大?
学生中可以出现不同的意见。启发: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哪一个大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明确:把它们分成同样大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演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割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大。
讲解: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板书课题)。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3”表示,立方分米可以用符号“dm3”表示,立方米可以用符号“m3”表示。
2.认识1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谈话: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我们规定,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再和同桌的同学比划比划1立方厘米有多大。
举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比较接近1立方厘米。
出示教科书上两个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谈话:这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你知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学生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认识1立方分米。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谈话:这是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l立方分米。
举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当学生说到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时,出示粉笔盒,并和l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比一比。
启发:你能用手势比划1立方分米的大小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比划给同桌的同学看一看。
【设计说明: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都是先出示单位体积的正方体实物,再描述其含义,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1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感知,使学生在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同时,获得对它们实际大小的实实在在的体验,建立正确而清晰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初步形成单位体积的空间观念。】
4.认识1立方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而且知道了它们的实际大小。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提问:你能用手势比划1立方米有多大吗?
当学生体会到1立方米比较大,用手势很难比划清楚时,出示3根1米长的木条,谈话:我们可以用3根l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框出1立方米的空间,看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围成的1立方米内,看1立方米的空间内能蹲下几个同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这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你能说一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吗?
【设计说明:对于1立方米的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对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理解,通过类比推理主动获得,并通过用3根1米长的木条围出1立方米的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这样安排,既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突出了学生在构建新知过程中的自主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讲解: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通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出示书上的插图或实物演示)像这样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你能说说升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立方分米=1升。
提问:由“1立方分米=1升”的结论,你还能想到什么?
板书:1立方厘米=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再举例说明,并组织讲评。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操作,并在展示和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说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分别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做练习三第6题。
启发:我们过去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又认识了体积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下面就以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为例,来研究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请大家看练习三第6题,谁来说说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分别表示什么?
比较:你能说说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小结: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或线段的长短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计量面积和体积时,都是以长度单位为基础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设计说明:在学生初步建立体积单位观念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计量单位的认识,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4.做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数出或算出每一个物体的体积的。
5.做练习三第8题。
分别出示第(1)题和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6.做练习三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并交流选择时的思考过程。
7.做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先想象题中物体的形状,再通过操作进行验证,最后求出这个物体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和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五、课外作业
练习三第5题。
体积和容积及其单位
温习旧知
下面每组图形中,在面积大的下面打“√”。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如:①观察法;②重叠法;③数方格法。
预习新课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冰箱的体积大约是200______,茶杯的体积大约是200_______,一头牛的体积大约是1.8______,一部手机的体积大约是50________。
1.物体所占空间的_______叫作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_________叫作容器的容积。
2.1_________=1升
1_________=1毫升
练习反馈
1.下面的物体都是用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按照体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一颗钢珠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小明有5颗这样的钢珠,他把这5颗钢珠放在一个烧杯中,又倒入350毫升的水,正好装满这个烧杯。这个烧杯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3.(培优题)把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放人下面两个编号分别为①号、②号的长方体盒子中,则几号长方体盒子的容积大?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1)(√)( )
(2)(√)( )
预习新课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立方厘米
练习反馈
1.甲 丙 乙
2.10×5+350=450(毫升)
3.①号长方体盒子的容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