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五)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B.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留居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将成家而致汝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忧劳可以兴国
C.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D.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尚飨,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C.《祭十二郎文》的作者韩愈,是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6.名句默写(6分)
(1)《六国论》全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托出了题目,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文章收束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2)《伶官传序》中,作者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以及人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的道理。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宋代以来,朝廷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契机。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矫枉过正,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他发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欧阳修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中唐那一场古文运动没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被有的学者称为“新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公众认可。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漫长,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经历两次古文运动后,达到高峰。
B.作为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对扭转不良文风、健康发展“古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C.从散文史角度看,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具有连续性,唐宋八大家是其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D.尽管韩愈、柳宗元在中唐倡导了古文运动,但真正完成了古文运动任务的却是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
8.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唐古文运动伴随着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而兴起,它反对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B.所谓“古文”,是一种在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因其时代较古被称为“古文”。
C.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扭转了“太学体”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不良创作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D.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唯一领袖,欧阳修发现并培养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才,完成了古文运动的任务。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两汉的政论史论、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这些著作中均有不少佳作。
B.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导致第一次古文运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C.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
D.欧阳修继承了韩愈文章平易的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技巧;同时,他还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1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B.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C.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埋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段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段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4分)
译文:
(2)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3分)
译文:
(3)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
西 湖 香 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 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饥洊(jiàn):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 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 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 断:判断
1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B.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C.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D.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B.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了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5分)
译文: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10分)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8.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9.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3分)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答:
21.仿照下面示例中的画线部分,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另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示例:文学,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母亲,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黄河长江,是日月星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幅“合家吃西瓜”的漫画,用文字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标点除外),并概括漫画主题(20字左右)。(5分)
画面内容:
主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解析:选C 丧:亡失。
2.解析:选C ①语气词;②代词,他;③治理;④当作。
3.解析:选D 古今义都为贫穷。A项,古义:先例;今义: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B项,古义:……的原因;今义: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古义:安家;今义:结婚,多指男子。
4.解析:选C 名词作动词,继承……事业。A、B、D三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5.解析:选A 朝代为北宋。
6.答案:(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
7.解析:选C 本文主要表达了为什么把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A、B、D三项偏离主旨。
8.解析:选D “唯一领袖”错,原文有苏轼“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一句。
9.解析:选C “西昆体”并非柳开、王禹偁等提倡。
10.解析:选C 释:释放。
11.解析:选A “……莫如……莫如……莫如……”三句话为并列关系。
12.解析:选C “舜被朋党所欺”错,应该是“舜被称为圣人”。
13.答案:(1)(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2)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人被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
(3)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参考译文:
臣听说“朋党”的说法,是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但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拉拢作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对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任,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虞舜辅佐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引进八元、八恺结成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治理得非常好。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一同在朝做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共二十二个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都任用他们,天下也因此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纣王有千万个臣子,便有千万条心;周有三千个臣子,却只有一条心。”纣的时候,千万人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不结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亡了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的名士视为“党人”全都囚禁起来。等到黄巾军起事,汉室大乱,后来才悔悟,全部解除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人被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因此唐朝也就灭亡了。
那些从前的君主,能够使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都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因而灭亡了。彼此互相称赞,互相谦让,没有一点疑心,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任用他们。可是后代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蒙,反倒称赞舜是智慧超群的圣人,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把他的国家的臣子三千人全部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没有比得上周朝的,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历史事迹,做君王的可以把他们作为借鉴了!
14.解析:选D 断:绝对。
15.解析:选D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是几个短句,“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定语。
16.解析:选B “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17.答案:(1)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
(2)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
参考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之后就和西湖边的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以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恐怕在长江以东,绝对没有第二处。
崇祯庚辰年三月,昭庆寺遭火灾。这一年到辛巳年、壬午年,接连发生饥荒,百姓过半饿死。壬午年盗贼横行山东,北方香客南来之路断绝,没有到达的,香市就废止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那时任杭州太守的是刘梦谦,汴梁人,各乡打秋风分肥的大多住在西湖边,成天包揽诉讼,把诉讼所得贿送给刘太守。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改了古诗来讥讽他,诗句是:“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一时罢休了。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这可以说是西湖民生的真实写照。
18.答案:①以动衬静(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字将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把山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出来,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19.答案:诗人写愁却不正面言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将自己的怨愤与悲愁隐含其间,读来韵味浓厚,令人回味。
20.答案:静寒之境讲求动静转换。
21.答案:①你是壮丽的草原 ②是葱郁的森林 ③你用温暖的怀抱 ④呵护着儿女们成长的岁月
22.答案:画面内容:切好的西瓜摆在孩子面前,他咬掉西瓜最好吃的中心,把瓜瓣递给一旁的妈妈,妈妈咬一口,递给爸爸,爸爸递给爷爷,爷爷递给奶奶。
主题:讽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错误教育观念(或:批判溺爱孩子的现象)。
23.[写作指导] 材料中,王国维要求他任教的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这“六不”对现今的我们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六不”中的每一点均可作为立意点。对于这类作文题目,考生可以从做人出发,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关键是要保证论证的充分和有深度。
[例文]
做人切莫夸夸其谈
国学大师王国维告诫学生,“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大师话语的意思之一是要求学生们不要夸夸其谈。
夸夸其谈,只能表明一个人的口才好,不能展示其内在的文化水准。
岱宗极顶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但依然彰显出岱宗的高耸入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的是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但何尝没有表现岱宗的高大巍峨。武则天女皇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但依然体现出女皇的丰功伟业;“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体现的是女皇青春时期的情感,但何尝没有体现出女皇当年的追求。无字,体现的是不夸夸其谈,而这种用无字表现的默默不语不更能彰显事物的与众不同吗?俗语说:“不必太张扬,是花自然香!”腊梅用傲雪的花朵提醒春天即将到来,报春花用淡雅的香味应和春天的脚步。她们用默默的开放,赞美着美好的春天。
不夸夸其谈,体现的是深刻的内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有一种永恒的光辉;高山不语,自有一种极致的巍峨;蓝天不语,自有一种深邃的高远。“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天不语,自有一种百花盛开的烂漫;夏天不语,自有一种万木葱茏的浓郁;秋天不语,自有一种硕果累累的收获。“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斗转星移,默默而动,自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恒定;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自有一种纷繁复杂的变化;冬雪夏雨,自古而然,自有一种自然的韵律。
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没有自我吹嘘知识的丰富、做人的正直、爱心的永恒,但有弟子三千;即便是在被别人称为“丧家之犬”的周游列国的时期,也有众多的弟子紧紧跟随。不夸夸其谈,一样能够展现才华。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但也正是这位熟读兵书、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做人,不能夸夸其谈。
实事求是,不放言高论,是修为;静思己过,不论人短长,是修养;不吹嘘、不自夸渊博,是品质。
[点评] 文章开篇由王国维的“六不”引出“不要夸夸其谈”,然后用岱宗极顶的无字碑、武则天的无字碑、孔子以及赵括等事例证明观点。这样就使得论证严谨、全面。结尾再次结合王国维的话,升华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