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
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此观点错误。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
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
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
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
(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 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
文字产生之前,古人曾采用结绳记事。传说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文字,但至今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在陶器上刻画的一些符号,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文字的萌芽,但对这些符号的定性、识别和解读,至今仍存在异议。直到发现甲骨文,人们认为它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思维拓展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阶级关系,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的。
知识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思维拓展
对甲骨文的评价以及它的发现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评价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
(1)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文所使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至今仍是汉字的重要造字方式,甲骨文中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2)甲骨文中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朝的时事与生活,为中国商文化史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的资料。
??例1? 下面对我国古代青铜器成就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出现在夏朝 ? ? ? ? ? ? ? ? ?B.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
C.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D.青铜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点拨?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意在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点,是识记和辨析能力的考查。结合教材逐一分析选项,可知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故选A。
答案? A
?例2? 21世纪来临之时,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你知道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吗(??? )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唐朝
点拨?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图中所示为司母戊鼎,它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了商代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同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故本题选B。
答案? B
例3?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选择B项。
答案? B
例4? 见下图,下列对图片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系不完整的文字 ? ? ? ? ? ? B.铸刻在青铜器上
C.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夏朝的文字
点拨? 此题为图片型选择题,意在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点,为识图以及识记能力的考查。从图片来看,是一块兽骨,上面刻写着文字,由此可联想到是甲骨文,再逐一分析选项可知,这一文字体系较完整,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的文字,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故选C。
答案? C
?
?司母戊鼎的发现
2009年3月19日,庆祝司母戊鼎出土70周年纪念活动在安阳武官村吴家大院举行。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地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方鼎出土的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1946年6月,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岁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