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
难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郑和图片
知识目标
图片
B
C
导入新课
2分钟
下载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图片
F
F
直观了解西洋地理位置
2分钟
下载
戚继光鸳鸯阵
过程与方法
图片
B
E
帮助理解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
师:图片所示人物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生:郑和下西洋。
师: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四、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课堂练习:
六、作业分层:
《同步导练》第1—12题必做,13题选做。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船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通过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