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学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王贤文 审校:杜荣胜
第Ⅰ卷(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2.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
4.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土地私有权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6.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 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 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 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8.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殖民者国家实力 B.满足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物质基础
9.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10.(19、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1.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辅助军事工业 B.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D.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
12.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13.“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与榨油业 B.烟草业也火柴业
C.化工业与钢铁业 D.纺织业与面粉业
14.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膨胀的资本是:
A.买办资本 B.日本资本 C.民族资本 D.官僚资本
15.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中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1863年的上海 张謇,民国初年 1932年日军炸毁的 上海工商界申请实行
洪盛机器碾米厂 著名实业家 商务印书馆 全行业公私合营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1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业 C.轻工业 D.科技和教育
17.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农村 B.沿海城市 C.城市 D.国营企业
1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20.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 B.海南建省
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市场 B.行政手段 C.国际环境 D.人民自觉
22.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 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色彩 ② 民主共和观 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哪种矛盾直接引起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大生产与私有制的之间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24.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B.颁布工业复兴法,鼓励工业自由发展
C.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
思想的指导下,各国:
A.积极推进新科学革命的开展 B.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竭力谋求建立经济的区域集团 D.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Ⅱ卷(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观察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
图一 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1)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农耕方式相对之前的哪一农耕方式更进
步?这一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2)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
主要影响。说明商人在我国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政策因素?(6分)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分)
27.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2分)
图一 中共“八大” 图二 宣传画
图三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四 今日深圳
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概述其历史意义或影响。
28.阅读材料:(12分)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6分)
(2)“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6分)
29.(14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具体下降的情况见下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参照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为什么下降幅度特别大?(4分)
(2)为摆脱危机,美、德两国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6分)
(3)英、法两国受大危机冲击较美国小的原因是什么?(4分)
高 一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6~10
11~15
16~20
21~25
DDDBD
BACDD
ACDDA
ABAAC
BCCBB
29.(1)美国大危机前的虚假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严重危机,超前消费后必然迎来消费低谷,股票投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分)德国在一战后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美国的资本。(2分)
(2)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并经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济危机;(3分)德国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并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最终成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3分)
(3)因为一战后英国虽然经济困难,但仍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便于转嫁危机;(2分)法国政府在一战后也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而减小了经济危机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