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 为 学 彭 端 淑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
是“事在人为”。
2、初步了解一些常用虚词。
3、了解设喻论证的写法。解题为学即求学、作学问。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
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 示,
给……看。
*作者 彭端淑 清代人 著有《白鹤堂文集》
读课文读——订正读音
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钵
dài dài qì
bǐng bǐ
shì bō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1、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贫者语于富者/曰
4、子/何恃而往
5、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读——集体读并讨论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贫者语于富者曰
8、圣人之道,卒人鲁也传之研读课文1、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设问句)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作学问的道理,为什么 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 ”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3、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何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写法上采用设喻论证,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4、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说明作者的
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
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
看法的正确。
5、第4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6、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
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
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词语练习理解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1、则难者亦易矣 (的东西)
2、富者有惭色 (的人)
3、天下事有难易乎 (表示疑问)
4、则难者亦易矣 (表示感叹)
5、犹未能也 (表示肯定)
6、而贫者至焉 (表示加强)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表示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