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二 单元 第 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学
习
过
程
【自学指导】
一、学会生字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候鸟(hòu)
连翘(qiáo) 阻挠(náo) 诸侯(hóu)
纬度(wěi) 忌讳(huì) 难测(cè)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侧面(cè)
3、多音字。
翘 连翘(qiáo) 落 丢三落四(là)
翘尾巴(qiào) 落枕(lào)
差 差异(chā) 差劲(chà)
差遣(chāi) 参差(cī)
二、学会生词
1、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A)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二)速读课文,思考: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工具书,完成生字词。
三、点拨指导
1、【交流点拨】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交流点拨】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交流点拨】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二 单元 第 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学
习
过
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请简要说说课文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交流点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合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请找出本文的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8.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9.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①麻雀囤食要落雪。②蚂蚁垒窝要落雨。③燕子低飞要落雨。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⑤龟背潮,下雨兆。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⑦泥鳅静,天气晴。⑧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点拨指导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内容
第2单元 第6课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4.作者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二)文本探究
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语言品析
8.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9.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交流点拨】“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
五、拓展延伸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交流点拨】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六、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自学指导】
通过工具书学会字词。
【合作与探究指导】
1、【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 学
反 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内容
第2单元 第6课 (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学
习
过
程
被压扁的沙子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举例子)
(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作诠释、作比较)
2.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4.在本文中,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5.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教师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6.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
7.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列语句是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8.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
(4)说明语言:
9.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时,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悟或体会。
一、新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课文。
二、【交流点拨】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 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7大雁归来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彩。
学
习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迁徙(xǐ) 缄默(jiān) 窥探(kuī)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雾霭(ǎi)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①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⑤爱寻食玉米粒。
⑥常六只列队飞。
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诗意、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二)文本探究。
4.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交流点拨】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5.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爱鸟者”的伤感?
【交流点拨】单调枯燥的数字说明了孤雁的成因是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失去了自己的子女。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证实了,于是爱鸟者的感伤被进一步激发,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的意味丰富,让人动情。
(三)语言赏析
6.有人说本文语言是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仿照示例,选择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为保护野生动物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全人类一起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交流点拨】示例:拒绝买卖,禁止伤害。
【导入新课】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交流点拨】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探索指导】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教师小结】浓郁的抒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没有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8时间的脚印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 第8课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cāo) 龟裂(jūn) 消逝(shì)
沟壑(hè) 腐蚀(shí) 沙砾(lì)
山麓(lù) 孔隙(xì) 倾斜(qīng)
覆盖(fù) 包裹(guǒ) 琥珀(pò)
犀牛(xī) 帷幕(wéi)
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二)探究说明方法。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下面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三)品味说明语言。
7.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交流点拨】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8.“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中的“攻击”一词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四)写法探究。
9.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交流点拨】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总起句、展开句和总结句。请你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文章第27段是第28段的总起句,是启下。第24段是第23段的总结句,是承上。在第26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主要内容。
1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交流点拨】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
四、拓展延伸
这篇科普文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请大家踊跃交流讨论。
【导入新课】
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合作与探究指导】
第一部分(1—4):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但意义重大。
【课堂小结】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我们要将这些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