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单元 解放战争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单元 解放战争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4 11:35:01

文档简介

第23课 内战爆发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的史实,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教学难点
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
教学内容




导入1(温故式导入)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这时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进行国家建设,但是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进行了怎样的努力?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导入2(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了,人民盼望已久的生活就要实现了。但和平的生活真的会到来吗?视频中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经过、结果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板块一 重庆谈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1)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这次谈判的内容有哪些?
(2)说一说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答案:(1)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内容:签署了“双十协定”,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顿军队等问题。
(2)因为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过渡语:重庆谈判通过了和平建国的纲领,但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
板块二 国民党发动内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
(2)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案:(1)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占明显优势。
(2)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过渡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共产党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教学内容




板块三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如何理解材料中毛泽东所说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拥有了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结束语: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一个谋求和平的政党。
板书
设计
内战爆发
当堂
达标
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B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2.某部小说的故事概括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D )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B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4.某连续剧中主人公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台词的是( A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教材图
片分析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1945年8月至10月,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史料
积累
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毛泽东
教学
反思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学难点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1(温故式导入)你知道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吗?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战况如何呢?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共双方展开了主力决战——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何时爆发的?有何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导入2(图片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一张珍贵照片。这标志着近代史的结束,它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板块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在1947年针对上述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的现象,解放区是如何改变的?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过渡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板块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 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请回答:
(1)毛泽东所说“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2)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上表中数据说明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淮海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原因:人民的大力支持。
(3)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结束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战东北是英明决策,有利于掌控战争的全局;淮海战役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渡江战役直捣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人民解放战争以胜利而告终。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 B )
                              
A.“双十协定”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论联合政府》 D.《土地改革法》
2.小明在百度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A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D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平津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辽沈战役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教材图
片分析
三大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最先解放的城市是锦州。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地进行的是平津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碾庄、陈官庄、双堆集等地进行的是淮海战役。
史料
积累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