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 鹏( )
齐谐( ) 南冥( )
抟( ) 尘埃( )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其yì( )若chuí( )天之云
(2)鹏之xǐ( )于南mínɡ( )也
3.【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2)其 视 下 也,亦 若 是 则 已 矣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一词多义
(1)息
(2)其
(3)以
(4)之
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2)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去者也”)
4.《北冥有鱼》节选自《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故事,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6.“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7.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拂)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所恃”的一组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息者也
C.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其翼若垂天之云
南冥者,天池也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鲲变化为鹏的不凡过程,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要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
C.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
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其名为鲲( )
其名为鹏( ) 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息
(2)名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其翼若/垂天/之云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很吝啬的人,家里来了客人,他对客人说:“家里不富裕,离集市又很远,中午我们就吃点菜叶将就一下吧。”客人听了大笑,说:“老兄不必客气,家里没肉没关系,我来的时候骑了一头驴,我们把那驴杀了吃驴肉下酒多好!”主人说:“这多不好意思啊!再说了,把驴杀了,您骑什么回去啊?”客人指着庭院里的一群鸡说:“没关系,我骑着鸡回去就行了。”
客人最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017·眉山]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商於子①论治国
商於子,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 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子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以此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至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10.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3分)
1.kūn pénɡ xié míng tuán āi
2.(1)翼 垂 (2)徙 冥
3.(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逍遥游 鲲鹏变化 鹏飞南冥
5.[解析] D “海运”指的是海水运动。
6.“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7.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8.[解析] A “怒”是“振奋”的意思,在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9.B
10.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1.[解析] D 说法有误,应当为“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作业】
1.mínɡ kūn pénɡ tuán
2.(1)同“溟”,海。(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盘旋飞翔。(4)吹拂。
3.(1)①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名词,气息。
(2)①名词,名称。②动词,出名,有名。
4.(1)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2)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5.B
6.(1)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7.客人的言外之意是:你为什么不杀鸡来招待我呢?
8.(1)犯错误。(2)事物的道理、规律。(3)等到。
9.(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统治百姓的人啊?
(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我很遗憾比他差得远呢。
10.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参考译文]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境贫穷,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将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你用猪来代替牛耕地,不是颠倒了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了,我还认为您颠倒了呢。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统治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整理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统治百姓的人啊?”
商君站了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件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我很遗憾比他差得远呢。”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揽天下有才之人来治理国家。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大概是商於子的功劳吧。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濠梁( ) ·鱼( )
请循其本( ) 汝安知鱼乐(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 鱼 出 游 从 容, 是 鱼 之 乐 也
(2)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2)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固)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对男子的尊称。今义:儿子)
一词多义
之
固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的生活情趣。
5.文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固非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出游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9.庄子始终坚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 ) 濠梁( )
请循其本( ) 惠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之
(2)固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志怪者也
C.心乐之
D.我知之濠上也
5.文学常识填空。
(1)《〈庄子〉二则》均选自《____________》。庄周,____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1)你班将举行关于“名人效应利弊谈”的辩论会,假如你作为这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为本次辩论赛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正方观点:名人效应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名人效应弊大于利
(2)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场辩论中,庄子与惠子你比较欣赏谁?为什么?
[2016·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
[注] 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不胜惊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鼠何名老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余惊错欲走”的原因是什么?(4分)
9.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4分)
详解
1.háo tiáo xún rǔ
2.(1)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4.[解析] A 文章的用意是借“鱼乐”来说明道理的。
5.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
庄子的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的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的论据二: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惠子的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的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6.示例一:我更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我更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7.(1)怎么。(2)本来。(3)悠闲自得。(4)这。
8.(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9.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作业】
1.tiáo háo xún huì
2.(1)这。(2)你。(3)完全,肯定(是这样)。
3.(1)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①本来。②固然。
4.D
5.(1)庄子集释 战国 道
(2)示例:游刃有余 望洋兴叹 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写出两个即可)
6.(1)示例:大家好,我是本次“名人效应利弊谈”辩论会的主持人。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大家的口才,增强大家对名人效应的认识。正方观点为“名人效应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名人效应弊大于利”。下面,欢迎正方和反方代表上台。
(2)[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谈。
[答案]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看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求知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7.(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
8.因方言的差异,把老鼠当成了老虎。
9.这个故事讽刺了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参考译文]
楚人称老虎为老虫,而姑苏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官时,因为有事到娄东,晚上在旅馆住宿,熄灭了蜡烛准备睡觉,忽然听见碗碟发出碰撞的声音。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守门的小童回答说:“是老虫。”我是楚人,感到惊慌失措,说:“城里面怎么会有这种野兽?”小童说:“不是其他的野兽,是老鼠。”我说:“老鼠为什么要叫作老虫?”小童告诉我这是吴地的习俗。哎呀!老鼠冒充老虫的名字,以致使我惊惶想要逃跑,平静下来想一想,真是足以使人发笑的了。然而现在假冒虚名而使世人惊骇的不是少数。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 )
男有分( ) 讲信修睦(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
(2)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 必 藏 于 己
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1)亲
(2)独
古今异义
(1)男有分(古义:职分,职守。今义:成分)
(2)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返回;归还)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3)选贤与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
6.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
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课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礼记》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合称为“五经”。
4.“大道”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家:________________
作品: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有步骤 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精阅读 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常临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9.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3分)
详解
1.jǔ ɡuān fèn mù wù
2.(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谓大同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培养和睦气氛,防止争斗。
5.[解析] 先找出具体介绍“大同”社会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
[答案] ①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6.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奋斗的目标。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都受过它的启发。所以可以说“大同”社会的理想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7.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文中所构想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8.(1)职分,职守。(2)以……为子。
9.(1)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盗窃财物、造反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作业】
1.jǔ mù guān fèn wù
2.(1)同“举”,推举。
(2)以……为亲。
(3)职分,职守。
(4)这。
(5)所以。
(6)归宿。
(7)兴起。
(8)兴起。
(9)有和、平的意思。
3.礼记·礼运 儒 诗经 尚书 易经 春秋
4.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5.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6.(1)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选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7.(1)以……为亲。(2)面对。
8.(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9.略。(提示: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
[乙] 唐玄宗让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贪图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声望与当时做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相当。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身边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闷闷不乐。身边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反(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弗食( ) 其旨(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教 然 后 知 困
(3)教 学 相 长 也
理解词义
(1)虽有嘉肴(美味的菜)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己督促自己)
(6)弗学,不知其善也(不)
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思,意义)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本文主要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课文要阐明的是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开头却谈到“嘉肴”?
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9.《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虽有嘉肴( ) 然后能自强也( )
教学相长( ) 不知其旨也( )
自反( ) 弗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佳肴》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编纂的。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进行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②。人疾之③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 ①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②同列:同辈。③疾之:怨恨他。④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C.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益处,好处)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怠慢)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甲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这个结论。
C.乙文告诉我们:我们学得的东西,要用到正确的地方,否则还不如不学。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者。
8.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详解
1.yáo fǎn qiǎng zhǎng fú zhǐ
2.(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教/然后知困
(3)教学/相长也
3.教 学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4.D
5.用类比的手法引出本文的核心内容,手法巧妙,由浅入深,合乎思维规律。
6.示例: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我们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和同学交流,帮同学解决问题,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理解得不透彻。在教学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本身也是获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会教老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7.(1)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8.(1)古义:味美。今义:意思,意义。
(2)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9.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作业】
1.yáo qiǎng zhǎng zhǐ fǎn fú
2.(1)美味的菜肴。
(2)最好的道理。
(3)因此。
(4)味美。
(5)自我反思。
(6)自我勉励。
3.[解析] B 正确的翻译应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在此处的意思是“好处”,而不是“善良”。
4.礼记·学记 礼记 戴圣
5.(1)[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分析,注意三条原因不要重复。
[答案] ①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②家长强制性管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失去学习兴趣;③教师教学古板,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2)[解析] 表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做此题,要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 示例:主动学习在于你要学,而不是要你学,是自我探索知识世界的乐趣所在。知识是宝贵的财富,要靠自己去争取。主动学习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自己的知识快速增长起来。总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每天的自我主动学习。
6.[解析] C “益”的意思是“长进”。
7.[解析] B 甲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8.B
[参考译文]
[乙]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目无长者,轻视怠慢同辈。(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怨恨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厌恶恶鸟一样。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23 马 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马(xiànɡ) 骈死(pián)
B.粟(lì) 槽枥(cáolì)
C.食马者(shí) 执策(cè)
D.才美不外见(jiàn) 邪(yé)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填空。
(1)韩愈,字_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______代著名______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韩愈说明“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赤壁之战,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面的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每句不少于7个字)
有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上联意思,写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
10.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11.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是哪句话?
12.第二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13.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
14.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1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
答题技法 详见《听课手册》P80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费。
16.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9.《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1.[解析] A B项,“粟”应读“sù”;C项,“食”应读“sì”;D项,“见”应读“xiàn”。
2.[解析] C C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动词,能够。B项,第一个“策”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第二个“策”是名词,马鞭。D项,第一个“食”同“饲”,喂;第二个“食”是动词,吃。
3.(1)有时。(2)才能,才干。(3)面对。(4)正确的方法。(5)表示诘问,岂、难道。
4.[解析] C 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解析] C 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6.(1)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2)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示例:伯乐 槽间千里马 刘备 隆中决策人
8.示例:有志可成万里驹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1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3.其真不知马也。
14.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15.示例:①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③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6.(1)pián (2)sù
17.[解析] 注意词类活用及通假现象。
[答案] (1)用马鞭驱赶。(2)同“返”,返回。
18.(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19.[解析] 通过对比总结两匹“千里马”的不同命运。
[答案]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参考译文]
[乙] 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有买到。宫里一个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对国君说:“请(让我为您)寻求千里马。”国君就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了五百金,将死马的头买下,回宫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费五百金呢?”那人回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这消息传开,)天下人都会相信您是真心真意求取良马的国君,千里马很快就会献来了。”于是不出一年,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薪( ) 绫( )
敕( ) 辗冰辙( )
翩翩( ) 两鬓(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伐 薪 烧 炭 南 山 中
(2)可 怜 身 上 衣 正 单,心 忧 炭 贱 愿 天 寒
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伐薪烧炭南山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南山中伐薪烧炭”)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卖碳得钱所营何”)
(2)省略句
夜来城外一尺雪。[省略谓语,应为“夜来城外(下)一尺雪”]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课时作业
[24 唐诗二首·卖炭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薪( ) 叱牛( ) 翩翩两骑( )
口称敕( ) 辗冰辙( ) 两鬓(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把文书口称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4.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劳动果实被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当时一种残酷的剥削方式——“________”的罪恶。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2)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于50字)
[2017·江西]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山 行
[唐] 项 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 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详解
1.xīn líng chì niǎn piān bìn
2.(1)伐薪烧炭/南山中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解析]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 “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罪恶的揭露与抨击。
6.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地体现出来。
7.身上衣 口中食
8.[解析] A B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C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
【作业】
1.xīn chì jì chì niǎn bìn
2.(1)同“值”,价格。(2)值得同情。(3)轻快的样子。(4)指皇帝的命令。
3.(1)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乐天 香山居士 唐 宫市
5.C
6.(1)[解析]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诗人的了解来组织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 示例:杜甫,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的“诗海泛舟”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最后我们用两句古诗与大家共勉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浇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独领风骚。
7.[解析]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颈联并没有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8.[解析] C 诗人选取一片枥林、一条小溪、几户人家,以及“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回峰影”“过鹿群”等,这都是极普通常见的事物,并非“极不寻常”之物。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庇护( ) 突兀( )
倚杖( ) 俄顷( )
广厦( ) 口燥(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2)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3)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4)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一词多义
(1)安
(2)向
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表示多数。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词类活用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2)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5.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6.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7.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8.“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聚焦
分析诗歌的主旨
考点解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诗词的“灵魂”,所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要把握好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答题思路:分析、解答主旨题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等。,答题模式:这首诗(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寄寓了作者……的思想。
10.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课时作业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B.布衾(qīn) 庇护(bì) 突兀(wù)
C.恶卧(è) 倚杖(yǐ) 俄顷(é)
D.断绝(jué) 茅屋(máo) 三重茅(zhònɡ)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卷我屋上三重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5.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6.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
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 高①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7.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8.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1.chóng juàn ào qīn bì wù yǐ qǐng shà zào
2.(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公然/抱茅/入竹去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安得/广厦/千万间
3.茅屋被秋风吹破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4.[解析] D 这首诗是古体诗。
5.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在诗中不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处于困苦的境地。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6.“老”字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情,能够表现出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的状态,所以用得准确。
7.杜甫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关心民生疾苦,从而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感叹的不只是身世之悲,更有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8.描写 肆虐
9.这首诗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感情。
10.示例: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作业】
1.[解析] D “重”应读“chónɡ”。
2.(1)多层茅草。(2)挂着,挂住。(3)狠心如此。
(4)一会儿。(5)阴沉迷蒙的样子。(6)哪里能得到。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解析] C A项,两个“高”分别为“深”“上下距离大”的意思;B项,两个“向”分别为“接近”“朝向,面对”的意思;D项,两个“安”分别为“哪里”“安稳”的意思。C项的两个“自”意思相同,都解释为“自从”。
5.(1)对偶 (2)比喻
6.示例一:爷爷,今天我在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是启功先生的笔墨,您看,上面有“诗之岛”三个大字、落款和一个印章。“诗之岛”是用行书写的,三个字竖着排列,字的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结构疏密得体,整体看来修长清秀,舒展流动,古韵悠长。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呢?
示例二:妹妹,这是江心屿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右边竖着写的三个大字是“诗之岛”,这三个字是行书,笔画有粗有细,笔画之间有点勾连。你再看,左下方有“启功题”三个小字和一个印章,告诉我们这三个大字是启功先生写的。他写得真好,下次带你去看看。
7.(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8.[解析] 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情感相同,但方式有别,本诗借“繁霜鬓”“停浊酒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情溢于外,直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情感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