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论语》十二章第
1
课
时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
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
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
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
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代“温故而知新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
代“自己”)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预习诊断注意如下生字的读音。
论语( ) 不愠( ) 逾矩(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lúnyùnjǔwǎngdàidāngōngdǔ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
“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
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
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
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
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文题背景【文题解说】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
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的意思是
编纂,《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方面的书,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文题背景【创作背景】 《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
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议
论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
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句意理解1.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
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不把握的语句。
2.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3.班内展示翻译效果。句意理解 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
不随意增加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
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
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二)方法
1.对译。
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
现代汉语双音词; 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字的意义。
2.替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
本字。
3.删减。
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
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
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句意理解 4.保留。
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
不必翻译。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
量衡单位等词。
5.增补。
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于”“之”)、量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
6.调整。
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积累词汇 第一章: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
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
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第三章:有:通“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
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
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
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积累词汇第四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为:做。
第五章: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第六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
的住处。乐:乐于学。
第七章: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第八章: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
着胳膊。 积累词汇第九章: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第十章:斯:这。舍:舍弃。
第十一章: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的人,
男子汉。
第十二章:博:广。笃:忠实,坚守。志:①同“识”,
记忆在心。②志向。在此取前者。布置作业1.搜集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2.课下有感情地吟诵本文,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了解《论语》
译法:1.信、达、雅
2.直译、意译课件19张PPT。《论语》十二章第
2
课
时指导吟咏1.语录中孔子及其弟子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请试
着读一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该
读出怎样的语气?
感叹的语气。
上句中哪些词语有感叹的意味?
者、夫、不。
指导吟咏2.文中哪些虚词也有类似的表现力?
哉、也、乎、亦、焉等。
这些词语的语气都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哉”“也”饱含赞扬的语气。“乎”蕴
含着发人深省的语气,有着快乐的语气。“焉”显
示出肯定的语气。“亦”透露出高兴的语气。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这几个语气助词的
作用。归纳重点1.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可以为师矣(“说”通“悦”,愉悦,高兴)(“有”通“又”)(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 今义:可能、许可)归纳重点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状语,按时)(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知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乐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优点,长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归纳重点可以为师矣(做,当作)
知之为知之(就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却)
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
博学而笃学(并列连词)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为
知
而
其4.一词多义理解内涵 1.理解每一章语录阐述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
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理解内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
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
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
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
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
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
适用的。理解内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
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
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
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
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
有不可否认的适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
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理解内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
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做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
“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
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理解内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
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
知肉味”,即为明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
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
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
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理解内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
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
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
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
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
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
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
的人的忠告和勉励。理解内涵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取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
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
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
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理解内涵2.课文中有哪些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格言?有哪些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的格言?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格言有:第1、2、8则。
关于学习态度的格言有:6、7、9则。
关于学习方法的格言有:1、4、5、12则。
3.请根据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格言,想想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抓关键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相处讲究忠诚、
诚信。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重视长时间的学习和培养个人道德
修养。
(3)“人不知而不愠。”——宽广胸怀。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求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理解内涵4.结合课文有关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格言,谈谈自己
悟出的求学之道。
抓关键词。
(1)“学而时习之”——“学”与“习”统一起来。
(2)“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统一起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
思考相结合。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
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合作探究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
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
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
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
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
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