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主备人 郭兴民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在本节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简单的机械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对真正建立运动和力的辨证关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本节教材的中心议题,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的看法,不但在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就是今天也常常有人据自己的直觉印象而产生和亚里士多德相同的看法.由于这种看法来源于直觉印象而深蒂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之后,还保留着力是运动的原的潜在影响:如分析具体力学问题时,看到物体在运动,就认为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若物体向东运动就认为物体受的力向东;有的认为物体的速度大是为它受力大或认为物体受力为零,它的速度也应为零等等.直觉的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是为它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忽略了摩擦的作用而成的.认真地讲述枷利略的理想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使学生领会到一种究物理学的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俐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2、认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3、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怀,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能够将该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STS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2、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 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
关键 做好本节实验探究
学情分析 惯性现象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经历, 但对现象无法解释.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棉布,毛巾,惯性演示器,刻度尺.
教法与媒体 1、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推理想像法2、在得出定律后进行解释与剖析3、为转变观念,充分激起两种观点的尖锐矛盾冲突 复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根据课本图6—1和6—2所展示的现象,分析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这便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一步举例:1、桌子不推不动,推才会动 2、推动的粉笔盒不推便停下来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二、激起矛盾冲突,引出伽俐略的观点再举两例:1、高速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立即停下来了吗?2、在冰面上推动的箱子,会立即停下来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能解释上述现象吗?激起矛盾:物体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引出伽俐略的观点: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可以永远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简述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着重渗透实验思想:推理(斜面越长,小球运动越远)和想象(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而达原高度而永远运动下去)三、实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那么他们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下面用实验进行证明:1、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思路:让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变成运动物体),然后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比较距离远近变化。说明:实验中要用同一滑块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滑块在不同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指出控制变量法)距离远近不是由速度引起的。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完成实验并填好下表:接触面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滑块运动的距离毛巾大近纸板较大较近玻璃板小远4、分析与论证:(推理)水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速度变化越慢,运动越接近匀速运动,(想象)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为零,滑块会永远运动下去,速度保持不变(理想实验的体现)。再结合生活实际说明:静止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会怎样呢?(静止)那么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牛顿第一定律然后再看课本上的表述,并理解:“一切”的含义,“总保持”“或”及条件:不受外力,最后指出:牛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想象而概括出来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出来。第二课时一、引入惯性概念:1、演示课本图6——7小实验说明:纸片和砝码原来都是静止的,纸片因受力而运动了,但砝码继续静止,即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2、迅速抽动压下钢笔帽下的纸条,钢笔帽仍停在原处。进一步说明:静止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3、人在跑步时脚踢到石头上,容易摔倒,这是为什么?说明:跑步时,人是运动的,脚踢上石头会静止,而人的上半身继续,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容易摔倒。4、运动员跳远要助跑,这也是这个道理。从而引出:静止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强调: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是无条件的。 2、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属性,不是力。 3、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同一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都相同。二、惯性的利用与防止(一)惯性的利用:1、举例:①课本图6——10 ②用铲子向炉子里送煤 ③飞机空投物资要提前投放 ④汽车进站要提前关闭发动机 ⑤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⑥甩掉手上的水 ⑦泼出盆中的水2、说明如何用惯性解释现象:方法:先确定物体原来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再说明一个物体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最后得出现象。(二)惯性的防止:事例:①课本图6——11 ②车上的扶手(讲“德性”与“惯性”的故事) ③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要沿车行方向跑几步 ④高速公路上车辆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三、处理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