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2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2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05 17:25:42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同学们可能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你知道女主人公佩戴的“海洋之星”钻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导入新课观察下列图片,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金刚石新知探究一、碳的单质观察下列图片,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切玻璃观察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无色透明、有强折光性的固体 硬度大钻石饰品玻璃刀 钻探机钻头小结观察下列图片,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石墨石墨耐高温,可以制成坩埚来熔炼金属观察下列图片,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观察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铅笔芯润滑剂电极滑腻能导电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但不透明质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天然最硬的物质质软优良的导电性有滑腻感钻石、切玻璃作铅笔芯、电极、润滑剂比较做钻头金刚石结构石墨结构正八面体结构层状结构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二者物理性质的差异。比较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石墨和金刚石生活中常见的含石墨的物质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木炭能吸附红墨水吗? 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现象:红色逐渐褪去显微镜下的木炭的结构疏松多孔的结构为什么木炭会具有吸附性呢?3. C60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结构类似足球,又名足球烯,性质稳定,在材料科学、超导体方面有广阔的前景。C70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会相差这么远呢?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60结构石墨结构 1.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是
结构 性质 用途
决定决定碳元素组成的常见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同种元素不同种单质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知识梳理1.碳家族中,C60的分子结构形似足球(如图所示)。关于C6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单质
B.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C.它与金刚石是同一种物质
D.它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C随堂练习2.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B.石墨质软,可作铅笔芯
C.C60是一种新型的单质
D.金刚石硬度大,可切割大理石A3.科学家预测:除C60外,具有封闭笼状结构的还可能有C28、C32、C50、C70、C84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B.它们的性质相同
C.它们是新型的化合物
D.它们的用途相同A4.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小块木炭或活性炭,最终观察到集气瓶内红棕色? (填“变深”、“不变”或“消失”),漏斗中液面?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其原因是:活性炭有?
作用,使瓶中气体压强? 外界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据木炭或活性炭的这一性质,写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消失上升吸附小于制糖工业中作脱色剂(或防毒面具里作滤毒剂等)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初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物质的性质、结构、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入:聚焦视频《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说对碳单质的初步印象。
2.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106~P108的内容。
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课堂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木炭、活性炭有什么性质?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探究实验:做课本P107实验6-1。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成功之处
本堂课在教学中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
不足之处
学生生活的经验较少,联系的生活实例不够丰富。
课件14张PPT。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问题1:古代名画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依然色泽鲜艳不褪色,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导入新课问题2:铁路上的枕木和农田里的电线杆表面都被烧焦碳化,你知道发生了哪些反应吗?新知探究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如何呢?一、碳的化学性质1.碳与氧气的反应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化学方程式: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与探究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作还原反应。木炭粉有 性,作 剂。氧化铜失去 变成 , 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还原还原氧铜碳3.碳的还原性的应用a.木炭炼铁b.碳还原二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高温下:化学性质活泼(1)跟氧气反应——可燃性(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还原性知识梳理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C随堂练习C2.活性炭和木炭能使红棕色NO2气体及红墨水褪色是因为( )A.它们都呈颗粒状,而且是黑色
B.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
C.它们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D.它们的密度小3.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C4.《卖炭翁》中有这样一段话:“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联系化学知识,从中你可获取哪些信息有: (1)? ; (2)? .伐薪烧炭是一个燃烧过程,为化学变化木炭是黑色的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学习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碳的还原性及还原反应。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画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思考:碳在常温下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你能否从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得到结论?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提出问题:古代书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为什么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仍不褪色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稳定性: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比较困难,所以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所以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经久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1)O2充足时,完全燃烧:C+O2CO2
(2)O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O22CO
由此证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同。
3.还原性: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0~P111实验6-2。
课堂讨论
1.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
2.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1)O2充足时,完全燃烧:C+O2CO2;
(2)O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O22CO 。
 3.还原性:
C+2CuO2Cu+CO2↑
CO2+C2CO
成功之处
本堂课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结合实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碳的用途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