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苏教版五小数乘小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五年级上苏教版五小数乘小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8-05 20:27:15

文档简介

《小数乘小数》教材解析
教学例7时,可以先出示教材中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说说可以求出哪些问题,并相机呈现求房间面积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3.8×3.2的计算方法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活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计算3.8×3.2时先要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相乘,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确定最后的得数。由此,呈现用竖式计算3.8×3.2的过程,并讨论:把3.8看作38,就是把3.8乘了多少?把3.2看作32,就是把3.2乘了多少?两个乘数分别乘10,所得的积应该等于原来积的多少倍?原来积的100倍是1216,原来的积可以怎样算出来?
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也可以启发他们联系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想到:计算3.8×3.2时,可以先把3.8与3.2当作整数相乘,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得数是多少。由此,鼓励学生试着算一算,并重点讨论:把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后,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得到3.8×3.2的积,应该怎么办?
“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在例题中获得的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理解,各自算一算、填一填。然后重点讨论可以怎样根据115×32的积求出1.15×3.2的积。此外,还要提醒学生:由于3.2的位数比1.15少,列竖式时通常要把1.15写在3.2的上面;由于115×32积的末尾有0,所以要在积里先点上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这里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总结要突出两点:第一,先要把小数乘小数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乘得的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第二,当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1、2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重点交流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还应结合具体题目提醒他们:在积里点上小数点之后,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
教学例8时,可以学生根据题意各自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学生解答后,组织讨论:两个乘数各是几位小数?积应该是几位小数?784只有三位,该怎么办?从而使他们明确: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练一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积各应是几位小数,点小数点之前是否需要补0。同时,要再次强调:当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例9时,要再次说明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具体思考过程:因为要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所以应看小数部分的千分位。千分位上是8,8>5,应该向前一位(百分位)进1,于是得到5.09。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在横式中使用约等号,在答句中使用“大约”等词表示求出的结果是近似值。
《小数乘小数》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以及求积的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7呈现的是小明房间连同阳台的平面图。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计算图中小明房间的面积,引导他们在此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初步经验,所以,在列出3.8×3.2的算式之后,教材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初步掌握3.8与3.2乘积的上、下界或近似结果,从而为接下来确认笔算方法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启发:“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按整数乘法计算,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教材还在计算3.8×3.2的竖式旁给出了形象的推理过程,帮助他们借助直观认识到:把两个乘数都看作整数,相当于把它们的小数点向右各移动一位,也就等于把原来的两个乘数分别乘10,得到的积自然就是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即乘100。由此,要得到原来的乘积,应该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 。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求平面图中的阳台面积。教材继续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呈现计算的思考过程,但把其中的关键步骤留给学生填空,要求他们在填空的基础上完成计算,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说说每题中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领悟积的小数点的正确处理方法,初步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要点。“练一练”第1题针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关键环节,让学生根据乘数中的小数位数直接在乘积中点上小数点。第2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巩固刚刚学习的计算方法。
例8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阳台上花架的占地面积,探索当乘得的积的位数少于乘数中的小数位数时,积的小数点的处理方法。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根据要求移动小数点位置的经验,所以教材在呈现了按整数计算的结果后,只是提出问题,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他们自己完成。随后的“练一练”让学生根据乘数中的小数位数直接在乘积中点上小数点,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
例9通过一个用小数乘小数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出求积的近似值的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四舍五人”法取小数近似值的方法,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所以教材只作了简单的提示,以唤醒他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小数近似值的回忆,引导他们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直接填出得数,从而锻炼应用数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把计算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意在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练习十二共安排了18道题。第1~3题配合例7的教学;第4~7题配合例8的教学;第8~11题配合例9的教学;第12~18题是这部分内容的综合练习,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小数乘法的理解,提高应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5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帮助他们巩固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第2题针对学生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主动避免类似计算错误的意识。第3、6、7题让学生应用所学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又能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第4题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栏的积,参照其余各栏中乘数的小数位数,直接写出相应的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小数乘法中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第8、9、10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第11、17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丰富对小数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第16题是一个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要求学生“先估计,再计算”,并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既体现了不同计算方式的相互支撑,又有利于学生体会相关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12题让学生口算小数乘小数,有利于他们在口算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第13题要求学生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意在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各自价值,提高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计算的能力。第14题通过对三组算式的计算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通过这组题的练习,既能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计算中存在的一些有趣规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估计乘积大致范围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计算过程和结果。第15题要求学生应用第14题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帮助他们加深对上述运算规律的理解。第18题要求学生先观察教材给出的盘秤上的指针位置,确定每种水果的数量,再应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又有利于他们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64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第二课时教学第66页例8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4~7题;第三课时教学第66页例9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8~11题;第四课时完成练习十二第12~18题。
2.教学例7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平面图,说说根据图中的数据能求出哪些问题。提出求房间面积的问题后,可以先指名列出算式,并要求说说列式的依据。接着,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估计3.8×3.2的积,弄清这个乘积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大约是多少,从而为接下来探索和理解笔算方法提供支持。探索3.8×3.2的笔算方法时,可以先启发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再次想到通过转化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看成整数进行计算,进而形成本节课最为核心的问题: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后,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给出的示意图展开讨论:如果只是把3.8乘10变成38,得到的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只是把3.2乘10变成32,得到的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把3.8和3.2分别乘10,得到的积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使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分别乘10,乘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进而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呢?必须把整数相乘的积除以1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试一试”可以在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根据对计算方法的初步理解,在书上直接填一填。通过填空,使他们认识到:计算1.15×3.2时,先要把小数看成整数进行计算。这样一来,由于115等于1.15乘100,32等于3.2乘10,所以115×32的积就等于1.15×3.2的积乘1000。要得到1.15×3.2的积,要把115×32的积再除以1000,也就是把36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在此基础上,组织比较:例题中两个乘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试一试”中两个乘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从而初步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由此帮助学生简要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里要注意,总结出的计算方法,不必要求学生记忆,只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按理解的程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练一练”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每道题的积里点上小数点,再说说每道题的乘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以巩固对乘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关系的理解。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在点上小数点之后再化简。
3.教学例8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0.28×0.28,并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情况组织相应的交流。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要数清楚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确定在得数前面应补上几个0;第二,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后,如果小数末尾有0,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练一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巩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思考过程。
4.教学例9时,要注意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数也是生活、生产的现实需要。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要求他们把乘得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然后围绕取积的近似值的思考过程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着重使学生明确两点:第一,一般情况下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第二,在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时,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再按要求截取近似值,并用“≈”表示所取的结果。“一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重点交流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5.练习十二的第1、5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时还应继续突出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过程。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道竖式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然后要求他们各自订正。第3题要适当指导估计的方法:可以把“58.5元”看作“60元”,把“5.2米”看作“5米”,从而估计得数大约是“300元”。列式计算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比较笔算和估计的结果,以更好地感受估算的价值。第4题可以先示范比较表中第二栏与第一栏的乘数,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栏的两个乘数分别等于第一栏的两个乘数除以10,所以它们的积应该等于720除以100。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因为1.5和4.8中一共有两位小数,所以乘得的积也应该是两位小数,也就是从720的右边起数出两位并点上小数点。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并要求他们说说列式时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再让他们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第11、17题都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列式计算,再通过交流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不管是“整数倍”还是“小数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计算。第12题是教材第一次要求学生进行小数乘小数的口算,可以适当指导口算的方法,着重要使他们明白:口算时也要先把题中的小数看作整数来乘,再根据乘数中的小数位数确定积是多少。第14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算出每组三道题的得数,再引导他们逐组进行观察,说说每题的积与第一个乘数比较,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每组第一题的积都比第一个乘数大?为什么每组第二题的积都与第一个乘数相等?为什么每组第三题的积都比第一个乘数小?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第15题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应用第14题中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学生完成填空后,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上述规律的理解,体会运算规律的意义和价值。第16题估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底和高分别看作“3分米”和“2分米”,估计出结果大约是6平方分米。第18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每幅图中放大的秤面,说说两种水果各买了多少千克,再鼓励他们根据相关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试着说说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合理性。
《练习十二》教材解析
第2题,左边一题的积应该是两位小数,而不是一位小数。原因可能是错误地将积的小数点和乘数的小数点对齐。中间一题的积应该是73.8,而不是7.380原因可能是没有先点上小数点,就把末尾的一个0去掉。右边一题的积是3.292,而不是32.920原因可能是只看到第二个乘数是两位小数。
第3题,估算方法可以不同。例如,可以把58.5元看作60元,把5.2米看作5米,估算出这些面料的售价大约是300元。也可以把58.5元看作60元,60×5.2=312,估算出总售价最多是312元。
第4题,确定表中每一栏的积时,可以依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思考,也可以联系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思考。例如,确定0.015×4.8的积时,思考的过程可以是:因为15÷1000=0.015,48÷10=4.8,所以0.015×4.8的积应该等于720÷1000÷10,也就是0.072;也可以是:因为15×48=720,0.015是三位小数,4.8是一位小数,所以要从720的右边起数出4位,并点上小数点,得0.072。
第12题,要注意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题目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小数乘小数,还是小数乘整数,都可以先当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根据乘数中的小数位数确定积是多少。
第13题,要提醒学生先用竖式计算,算出结果后再用计算器验算,而不能以计算器的计算代替用竖式计算。
第14题所涉及的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判断力。这里的计算规律可以表达为:一个数与1相乘,得到的积等于原数;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小于原数。这里所说的“一个数”不包括0。
第16题,可以把3.2分米、1.84分米分别看作3分米、2分米,估算出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也可以把1.84分米看作2分米,估算出面积最多是6.4平方分米。
第18题,左边秤面显示的是这些苹果一共重2.6千克,右边秤面显示的是这些荔枝一共重1.5千克。
小数乘小数(一)
温习旧知
8.6×4与( )的计算结果相同。
① 86×0.4 ② 860×0.4
③ 0.86×400 ④ 0.086×40
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m倍,另一个层数缩小到原来的,积不变。
预习新课
想一想,填一填。
小数乘小数,先按
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 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练习反馈
1.用竖式计算。
9.6×0.4 62.6×0.5 0.5×2.84 0.03×31.5
2.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写出后面每栏的积。
3.一个普通的番茄约重0.36千克,“太空种子”结出的番茄的质量约是它的2.8倍,“太空种子”结出的番茄约重多少千克?
4.(培优题)一块长方形的木板,长是0.66米,宽是0.45米;一块正方形的木板,边长是0.55米。哪一块木板的面积更大?大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预习新课
左:1.84 中:10 10 100 右:184
练习反馈
1.3.84 31.3 1.42 0.945
2.19.08 190.8 1.908 1.908
3.0.36×2.8=1.008(千克)
4.0.66×0.45=0.297(平方米)
0.55×0.55=0.3025(平方米)
0.3025-0.297=0.0055(平方米)
正方形木板面积更大,大0.0055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二)
温习旧知
直接写出得数。
2.65×10= 6.3×1000=
0.009×1000= 10×0.7=
100×2.4= 1000×4.1=
计算一个数乘10、乘100、1000…,可以直接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预习新课
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0.8 4 1.0 6
×0.0 8 ×0.0 5
6 7 2 5 3 0
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 。
练习反馈
1.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数乘小数,积和每一个乘数相比,( )。
① 大于每一个乘数 ② 小于每一个乘数 ③ 无法确定大小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原数的( )。
① ② ③10倍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一个长方形果园的长是0.48千米,宽是长的一半。丽丽早晨锻炼时绕果园跑了一周半,她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培优题)两个乘数的积是32.8,其中一个乘数扩大到它的2.1倍,另一个乘数缩小到它的一半,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26.5 6300 9 7 240 4100
预习新课
0.0672 0.053
练习反馈
1.(1)③ (2)③
2.两个竖式都是错的。改正如下:

3.0.48×0.5=0.24(千米) (0.48+0.24)×2=1.44(千米)
1.44×1.5=2.16(千米)
4.32.8×2.1×0.5=34.44
积的近似值
温习旧知
用竖式计算。
0.24×0.12 2.05×0.48 0.013×0.75
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预习新课
填空题。
(1)3.45×1.5的积是( )位小数,积精确到十分位是( )。
(2)9.2679精确到百分位是( ),精确到千分位是( )。
求积的近似值时,应看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上的数,最后按照“ ”的方法求出结果。
练习反馈
1.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数的近似数。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6.82×0.534=5.34×( )
① 6.82 ② 0.682 ③ 68.2 ④ 0.0682
(2)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是5.45,这个数可能是( )。
① 5.455 ② 5.456 ③ 5.454 ④ 5.458
(3)6.98×7.01的积保留整数是( )。
① 42 ② 49 ③ 56 ④ 48
3.(培优题)妈妈在香港给小明买了一双鞋花了184.5港币,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元?(1港币可以兑换0.79元人民币)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0.0288 0.984 0.00975
预习新课
(1)三 5.2 (2)9.27 9.268
练习反馈
1.6.5408:7 6.5 6.54 6.541
0.9952:1 1.0 1.00 0.995
3.7804:4 3.8 3.78 3.780
2.(1)② (2)③ (3)②
3.184.5×0.79≈145.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