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在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句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么一般而言,在我国古代什么样的官职才会有如此之大的权力呢?想一想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读史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问题: 废除丞相带来了什么影响?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形成君主的独裁专制;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一首描述自己的辛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皇帝政务繁多2.形成与发展3.评价(1)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形成与发展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皇帝政务繁多2.形成与发展3.评价(1)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政治地位的演进情况阅读史料和课本第18页第一段大字: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内阁首辅==宰相?思考探究宰相 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首辅”=“宰相”?内阁制的弊端
—— (宦官专权)你了解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吗? 开动脑筋? 清朝是怎样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1、设立的原因: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时间:雍正年间。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2、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将皇
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
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军机处外景军机处内景3、结合教材和上述图片,你发现军机处有何特点?结果又如何? 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 (地处内廷)结果: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4、密折制度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探讨: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2、消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背景和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边疆政策3.评价机构:理藩院(起初负责蒙古事务;后也负责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役、户口、宗教等事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背景:元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乾隆
意义: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原则:知识结构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明 明成祖设置内阁
明清君主 以司礼太监牵制内阁
专制的强化 设置军机处,皇权独揽
清 密折制度
清朝的边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疆政策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改土归流图一图四 军机处内景【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请回答:
⑴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中央政治制度?(3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是什么矛盾导致的?(5分)
⑶图四中的机构是由哪位皇帝设立?(2分)这一举措有何影响?(3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⑴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5分)
⑵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5分)
⑶皇帝:雍正帝。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5分)
⑷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2分)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台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C课堂检测2.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B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C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 )
A.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B.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C5.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明朝皇帝懦弱
B 明朝推行特务统治
C 封建君主专制
D 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C6.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C8.(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 当前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使得两国关系骤然紧张。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各位同学试着找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并说说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课后任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