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件(5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件(5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7 09: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
① 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② 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


A.图① B.图②
C.图①图②都是 D.有待考证D黄宗羲“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为什么黄宗羲说明朝没有开明的统治,从朱元璋废宰相开始呢?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清废行省 设“三司”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行政监察军政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权力过大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废除丞相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位高权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元朝明朝 胡惟庸原是个下层官吏,元末投奔朱元璋起义军。朱元璋称帝后,他善于逢迎谄媚,逐步得到提拔,升任丞相。随着权势的扩大,胡惟庸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僭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内外奏章,他先取阅,对他不利的,就匿而不报。最后发展到企图谋反,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胡惟庸的那点事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吸取了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奉行皇帝的命令,只对皇帝负责,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运转。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利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助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的作用。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钱穆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弊端日益显露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
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
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
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评价宰相制的废除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起来,从制度上取消相权,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政令的可行与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增加了决策的失误可能性。同时用人机制被打乱,文化素质低但倚受皇帝亲信的太监参与国家管理,容易出现宦官专权,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相当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即拟定大政方针.不同的是,票拟须皇上朱批才行,而中书省的提案要经门下省的审核. 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3、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4、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2、内阁的出现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1)原因及进程: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内阁大学士由多人担任,所在在主持票拟和其他政务时候,往往根据阁臣资历的深浅,及皇帝对其信任程度不同分为首辅、次辅、群辅。
明宪宗后明代皇帝大都沉湎于酒色或者迷恋于炼丹求仙,懒于上朝(宪宗23年,一次;武宗16年,没有;世宗、神宗40余年,20余年不理朝政),这些行为与太祖牢牢控制政局的初衷违背,致使明后期阁臣权重和宦官专权的现象严重,形成政归内阁的局面。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严嵩、张居正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制,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2)内阁的性质和特点2、内阁的出现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内阁的性质和特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2、内阁的出现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决策者侍从咨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结论----材料:
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本质是什么?厂卫特务机构设置,监视官吏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明朝最早的特务机关是锦衣卫(前身叫仪鸾司),是朱元璋身边的保卫部队,个个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朱元璋屡兴大狱、杀戮功臣的过程中,仪鸾司发展成锦衣卫。朱元璋杀掉数万官员,几乎全靠锦衣卫。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由他的干儿子担任。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文化:八股取士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1、演进过程1、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2、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皇权受到限制。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昭梿《啸亭杂录》 清初“一国两制”的中枢机构努尔哈赤女真后金部落贵族共同议事军事民主制八旗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限顺治帝皇权受到限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日常事务,票拟谕旨)(决策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军机处的形成
1677年,康熙为集权的需要,选翰林官入乾清宫的南书房当职,称为“南书房行走”人数不定。名义上是陪皇帝读书、作诗,写字的地方,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设立南书房集权与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结合教材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三足鼎立
皇权得到了加强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皇太极康熙雍正 努尔哈赤雍正军机处a. 设置时间、直接原因、政务范围b.特点:简、速、密 c.职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跪受笔录,承旨遵办①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挑选自己宠信的大臣进入军机处。②军机处的设立,侵夺了原来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直接剥夺了诸王议政的权力,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④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有的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廷寄主要是重要机密事件。皇帝经由军机处牢固地控制着中央与地方。⑤军机处本身没有独立性,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实权。军机处只有直庐,没有官署;成员又都是兼职,没有专官,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难以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必须例行严格手续,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军机处自身权力的独立行使。军机处这一机构,既便于君主集权,又难以产生与君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皇帝推行专制政治的理想工具。军机处的职能:3.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4.跪受笔录,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1.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2.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专



达到顶峰1、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路:联系军机处职责来思考想一想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清朝除设军机处之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实行密折制;制定法规章程密折出现前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上一级地方(或中央)官员皇帝密折出现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地方官员皇帝地方官员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君权与相权之争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频繁换相;实行内外朝制度(东汉设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分散宰相权力(4)明 代: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密折制(5)清 代:(1)汉武帝:(2)唐 代:(3)宋 代: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 基本原则 尊重习俗宗教
笼络上层分子
因地制宜管理2.具体措施(1)中央设理藩院 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清颁给达赖喇嘛的金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改土归流(西南地区)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含义: 见书本知识链接过程: 明代(开始)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意义: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明清(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探讨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直接影响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创造政治条件。消极: (2) 皇权的极度膨胀和官僚系统的日益腐败,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3)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深远影响探 究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和特点,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内容。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实行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集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也就听命于皇帝一人,因此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东汉设尚书台三省六部郡国并行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一省二院行省制设立军机处、密折制废宰相制度、设内阁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发展趋势形
成发展顶峰
衰落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小 结围绕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明朝 清朝专制主义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废丞相设内阁强化军机处顶峰中央
集权密折制理藩院改土归流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