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课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在哪里? 魏
蜀 吴
北魏:386年建立,
439年统一北方,
485年孝文帝实行改革…… 东晋十六国宋 → 齐 → 梁 → 陈西魏北周北齐东魏581年
隋朝
589年北魏东
汉西
晋
北朝 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知多少?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室。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拓跋鲜卑怀着对文明的梦想,先经历了从森林到草原的漫长岁月,又在敕勒川平原上完成了从草原人至中原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历程。接着在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次年称帝,完成了拓跋鲜卑踏足中原的第一步。
——黄雪寅《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民族融合的大推手姓名: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
个人经历: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梦在前方——改革的背景学一学:
根据第一子目:从两方面把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必要性)
2、孝文帝改革又具备哪些基础呢(改革的条件)奔跑吧,少年!梦在前方——圆梦的阻力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特使,到下面微服私访,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回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展示成果: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必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后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政治制度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北魏的统治危机展示成果: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二)改革条件: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北魏逐渐成为黄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面.实力最强的政权。386439十六国分裂割据(一)必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北魏的建国和统一北方北魏的统治危机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冯太后临朝时曾实行 。均田制向梦想前进——改革的内容请思考讨论:
改革内容有几个方面?原因是什么?
每一方面分别有几条内容?
具体措施有哪些?
每一方面的改革有何影响?
展示成果:二、改革内容经济上:均田制—原因条件内容①国家分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地所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承担赋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有制(主要)、农民私有、按年龄和人口分配(露田和桑田) 徭役兵役杂税1、为了缓和矛盾;
2、受中原文化影响;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农耕化展示成果:二、改革内容经济上:均田制—影响①地主原有的土地不变,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限制了__________;
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了保障;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耕化练一练: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商勾结,贪污成风,影响政府收入,激化矛盾 措施:任期由_________决定严惩 ,推行____,由国家统一筹集.作用:缓和_______________减轻了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 (二)政治上:封建化——_____整顿吏治官吏的政绩好坏俸禄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北魏政权的稳定贪官污吏请阅读材料: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成果展示:(一)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二)迁都之举遇到怎样的阻碍?
(三)面对阻碍,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四)孝文帝迁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减少改革的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阻碍:遭保守派反对对叛乱者给予坚决镇压
允许“冬则居南,夏则居北”(雁臣)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 ,有利于促进鲜卑族汉化及民族融合;(三)文化上:汉化的措施1、迁都洛阳成果展示:革除旧俗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具体措施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条件:迁都洛阳; 目的:适应形势,促进汉化服饰:穿汉服
语言:说汉话
姓氏:改汉姓(单姓)
婚姻:与汉族联姻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白日光天兮无不曜,
江左一隅独未照。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春,魏孝文帝再次率军南征,战事一切顺利,魏孝文帝却染病不起,在军中去世,享年33岁。小结:孝文帝改革措施:
1、经济:实行均田制(农耕化)
2、政治:整顿吏治(封建化)
3、文化:迁都洛阳
革除旧俗(汉化)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
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经济角度:实质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文化风俗角度:实质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整体社会发展角度: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孝文帝出行图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 美丽的冯太后(想象) 练习⑴请你分析以上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些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练习⑵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练习⑶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北魏政权仿效汉族的典章和礼乐制度,尊崇孔子,加速政权封建化。 我们应当感谢拓跋鲜卑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它在客观上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融各民族于一体的大家族。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鲜卑人的勇气和执著,因为他们世代坚持,历经磨难,一步一步地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的进步、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有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吗?梦圆了!梦真的圆了?宋代的马端临、叶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述中痛加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全盘汉化”的做法,认为这完全是“急于有为,不计阶除,不本土俗,不量难易”,结果自然是“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可谓“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其害至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三.【归纳小结·历史评价】:
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观点有何看法?梦圆了么——改革的影响影响:
之一:促进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之二:促进北方工商业的繁荣:繁盛的洛阳
之三: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之四:促使鲜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积极:消极:性质:少数民族推行的封建化、汉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议一议,讲一讲: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 ①符合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时代潮流、措施、改革者、人民等方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总体评价·看法简评⑴积极:
①经济上: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洛阳发展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民族关系上: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④总之,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成功改革,以上情况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北魏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⑵局限性: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 所以,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措施:推行均田制。
前提:北魏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
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
积极作用:
①对北魏政权?
②对农民?
③对经济发展?
④对后世? 宝贝:请注意书写格式!【巩固练习】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 ①是减小改革阻力,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 变落后状态。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策略: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的的阻力很大。(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宝贝:请注意书写格式!【巩固练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措施: 采用汉制,改汉姓。
论据: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意图: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宝贝:请注意书写格式!【边走边想】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
学了本课,我的体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