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8-06 15: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4)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形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2)使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初步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世界三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水土流失和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录像。
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播放交通拥挤录像)
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象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们将做一些探讨。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教师质疑:
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看图,说出结论: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
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五)教师设问: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呢?(启发学生)1。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同学们认识的爷爷奶奶,年龄有超过七十岁的吗? 2。旧中国许多贫困家庭生育的七八个孩子中仅能成活一二个,而现在的状况怎样(指导讨论)
学生明确:
人口的增长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据有关资料调查,现在每年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人数,使得人口总数不断提高,显然,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和死亡的人数来决定的。
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中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从图中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六)学生小结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减少,绝对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七)指导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计算右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组织学生讨论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八)指导学生小结
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即人口在减少,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减少。
(九)指导学生进行活动3
依据非洲人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指导学生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的速度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述: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
(十)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中图4.6,填写下表
地区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口每平方千米
A12500100万80
B10000160万160
(十一)小结
从表中可看出,A地人口密度较B地小,也就是人口分布较稀疏。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口密度是不相同的。
(十二)组织活动
1、提问:看课本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世界上哪些大州人口最为稠密?
学生回答: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东部 ( 占陆地面积40%集中人口70%)
2、看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稠密的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明确:纬度、距海远近、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还有历史或其他原因。
(十三)学生小结
1.世界人口稀疏区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2)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人口的地区;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2.世界人口稠密区
(1)从自然条件看,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地势平坦,大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河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北美洲东部主要是五大湖地区),所以,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另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影响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十四)课堂小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人口众多,而且在逐年增长,大家知道每年具体增加多少吗?
(二)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P65活动1,世界每年增长8000万人口,那么,每天、每小时、每秒钟所增长的人口数多少?
请问人们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何处?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物又排向何方?(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图
?
学生讨论明确: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他们作为生产者的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大量贡献,但同时作为消费者,他们也会消费掉更多的能源、自然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口,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需要相应的能源、资源。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几张图片感受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除了书上的图片,教师可再找相应的资料投影,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图片中的问题外,还带来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固体废气物,噪音污染,世界粮食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四)指导学生小结
自然资源遭破坏--人口剧增,人们占用大量耕地修建房屋,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资源消耗过大--人口增加,对能源需求量增大(如石油等),造成世界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人类作为消费者,产生了大量垃圾,人口越多,垃圾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
(五)反问质疑:
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们的环境、资源不协调,那么是不是人口增长慢就好呢?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不是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呢?
学生讨论明确:
所以为了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好,我们应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积极拥护国家的人口政策,(设计活动)假设今天是国家人口政策宣传日,你们是宣传人员,你能为今日的活动,设计一幅宣传画或一句宣传语吗?
(六)指导学生小结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现在世界主要的总是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七)讲述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人们多居住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后随着城镇的出现,一部分农村人口渐渐向城市迁移。目前世界的人口仍有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趋向。(组织学生活动)指导看书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组织学生以乡村人的身份向同学们表演,为何向城市迁移。
播放城市环境问题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四副插图,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给城市带来什么问题?(讨论)(组织学生活动)讨论“城市既然有这么些问题,我们还应住在城市吗?”
(八)指导学生小结
乡村人来到城市后,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活跃了城市的商业,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太多的人口涌人城市会造成城市人口拥挤不堪,环境卫生差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甚至社会治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九)过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今在中国各城市不仅涌人乡村人,还有许多的外国朋友也能投资、观光等,你们见过外国人吗?他们的形体有什么特点?
[板书] 四、不同的人种
同学们所看到的这些外国人,以肤色的不同大致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邀请三个同学上来分别代表一个人种玩游戏。
(十一)指导学生小结
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墨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黑种人:肤色黝墨、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白种人: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多。
(十二)组织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出自己知道的三种人种中的杰出人物(如: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歌星等等)。
讨论明确: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的言行。
提出问题:
人种的区别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人种的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十三) 指导学生小结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荚中部、南美洲东部沿海及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十四)提出问题
“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看图4.11)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
(十五)指导学生小结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那些分布于非洲之外的黑人,主要是在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把他们从自己的土地掳掠到美洲、大洋洲上去,并沦为奴隶,经过黑人几十代人的努力,现在奴役制度已被废除,他们为美洲、大洋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十六)课堂小结,完成本节教学。
?
第四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设计理念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 2.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宗教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板书: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教师承转: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请看阅读资料,并且注意资料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世界语言知多少
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板书: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承转: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文字和主要分布地区。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语言文字图、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
教师归纳:世界的主要语言分布。
教师承转:汉语不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那么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以外,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请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多媒体展示:世界政治地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到讲台上指图说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板书:二、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三大宗教的产生和分布
学生活动:看资料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表,并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
宗教
产生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
教师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教师承转: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你能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
多媒体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景观图
学生活动:读图辨析各宗教的建筑物,讨论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
教师启发:
1.我们身边有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他们信仰什么教?
2.唐僧去西天取的哪种宗教的经?
3.我国一些有和尚或尼姑的庙宇属于哪个宗教?
4.你能说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吗?
5.你能举例说出某些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以上问题,明确我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教师承转: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三)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谈各自的收获和感想。
(四)课后作业
读漫画“求神不如求人”,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二、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调查;全班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曾经在其它城市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请同学们简介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或城市。
教师简单介绍曾经生活过的豫西农村景象。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教师:城市、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聚落。
电脑显示1:教材图4.16城市、乡村聚落图
学生活动1:
(1)根据电脑显示的图,分别判断属于哪种聚落;
(2)聚落除了是我们的居住地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电脑显示2:教材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
学生活动2:仔细观察图,
(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活动要求,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左半部分的同学讨论(1),右半部分的同学讨论(2),讨论时间3分钟。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
学生回答:(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
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电脑显示3:教材上的图片
学生活动3:分析图中A、B、C、D四处哪个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为什么?
(创设情景,培养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脑显示4:天津市的位置图,分析天津为什么在三叉河口形成了聚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电脑显示5:聚落的图片,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学生活动4: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等特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电脑显示6:一组天津老城的图片
学生活动5:以天津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1)天津老城厢是老天津民居的集中地,要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老城民居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新房算了。
(3)对老民居的改造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
(4)有些老民居,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以实例为证,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聚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自由讨论,时间3分钟,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别人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聚落面临变革、改造,具体怎么样的改造,应该是既保护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点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合理,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地方地理的内容,突出了地理课程的生活价值,同时将复杂的聚落知识生动简捷的提炼出来,对学生来讲使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这一基本理念,处处联系本地区的情况,发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功用,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