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魅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材分析:
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课《空间的魅力》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提供多种图片,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规律,并将图片与艺术作品相比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不同凡响之处的机会。
学生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空间理解能力及探究问题能力。
2.掌握透视知识,让学生感悟名人艺术绘画作品中反透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能力。
3.在直观图片资料下,走近生活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设计理念:
1、美术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思考,对话与活动,鼓励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
教学难点:运用透视表现空间关系。
教学重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粉笔盒图画图片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同学们你们曾到哪些地方去游玩过呢?(学生杂然的说……)看来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今天你们是否愿意和老师一块出去游玩游玩呢?(欣赏录象: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布搭拉宫、南昌八一广场、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实验中学、同学们此时正座着的教室……)【意图:每个人都爱游玩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由远至近的游玩路线,勾起学生对以往游玩过地方的回忆和此时此刻所在地方的了解,让学生从图片中与回忆和了解中寻求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发现角度、空间的变化和作用。】
游地方玩回来看着我们拍的照片(图片汇总),让我们在心中用一句成语或某段文字来表达某个地方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学生举手回答例:万里长城、……)
小小的图片确能使我们周围的空间变化如此之大:雄伟的故宫、别致的园林、优美的学校、整洁的教室。这都是空间的魅力。
导入新课:空间的魅力。
二 知识扩展(游戏):
请几位同学将老师制作的小卡片遵循生活观察规律将其进行排列。比比看看谁对周围生活的事物观察仔细。
分两组,卡片制作内容:大小不同的树木大小不同的粉笔盒(老师引导学生近大远小的观察事物并分析如何表现事物的近大远小)排列整齐的树木使得林阴小道在同学们的小手下瞬间展现出来,可是换动卡片后,小道你还能感受到吗?(引导学生从线上面比较前者和后者的区别)
(学生回答:不能,小道的深邃感没有得到体现)
老师进行归纳:大小不同的树木排列:离视线近的树木大远的树木小,两旁树木的最高线和最低线必须朝一点消失。(使物体近大远小,线条必须消失一点)同学们都知道点组成线、线组成面,小小的粉笔盒由6个面组成,可是我们不管站在哪个方向,看到的面都和以前发生的变化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观察的角度发生变化、线发生变化、近大远小)老师:同学们的很好!(老师不急于肯定,让学生继续观察)排列整齐的粉笔盒,那它的每个面是如何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利用线组成面的论断带领学生观察粉笔盒上的线的规律)
老师进行归纳:(从平行透视的角度进行总结)视平线消失点大小不同的粉笔盒排列:把物体上的线条连接,线消失一点,面自然也消失于一点,但物体上的竖线要垂直,横线要平行,始终有一个面与你平行或相对,这就是平行透视的定律。转换粉笔盒的角度让学生观察一个角与你相对和一个面与你相对的透视不同点。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进行归纳:竖线垂直,横线成斜线无限延长消失于两点。这就是成角透视的定律。消失点
三 材料分析
了解了透视的基本规律,让我们将自己已准备的各种照片进行透视讲解。
(学生举手回答……)
【意图:收集并讲解自己拍的照片,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摄影才华,从而激发学生捕捉空间美的兴趣。】
老师把自己准备的图片也进行讲解。(注:图片为打破进大远小的、反透视规律的等,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多样性和画家利用反透视的用意。)
四 情境创作
(带领学生在学校的花园进行写生)
【意图:美源自自然,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正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室外写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展现出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五 作品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内,开展一个室内画展。
【意图: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指出每一位学生都有捕捉空间魅力的能力,每一张画都是一幅优秀作品】
六 总结
(学生谈对空间的理解)
教学评价
设计根据新课标对7至9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本课《空间的魅力》我主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1、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2、是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3、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础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为使这三个方面在本课中体现,我在作业布置和作品展示中将其融入进去,在学生实践阶段,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室外写生的情境,放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在指导过程利用中,利用最佳时间、作出适时、因人情况的评价。如“想法真好,如果画出来就更好”,“透视比较准确,线也表现的非常漂亮”,“你表现的很有个性”,等等,鼓励学生用线进行简单描绘并能够准确的利用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在作品展示阶段,以办班级画展形式,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做到全体学生参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