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6 20:24:35

文档简介

邓稼先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1邓稼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的特点,了解杨振宁、邓稼先。
2.积累并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思想内涵。
3.整体感知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语段,揣摩其含义。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并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语段,揣摩其含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完成目标1.2
知识链接:这篇文章体裁是传记,传也叫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基础知识
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给黑体字注音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选聘?( ) 无垠( )
萦带?( ) 日曛?( ) 铤而走险( )?妇孺皆知?( )?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 锋芒毕露?( )
(4) 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并背诵下来。
(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6)很少有人知道。( )
(7)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
(8)承受得起某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
(9)连妇女小孩都知道。( )
(10)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留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
(11)蓬草断了,草枯干了。形容极荒凉。( )
(12)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
2、课文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尝试读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分哪几个小标题写邓稼先?每个小标题有什么含意?能不能调换顺序?
列出我的疑惑:
默读课文: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
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完成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二课时:认真品味:完成目标3,4.
1、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的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的见解,这种修辞叫引用。看文章五部分,引用哪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4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5在邓稼先身上我们学到什么?
主题阅读探究:了解历史人物,体会人物精神。
主题阅读1.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1]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1]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主题阅读2.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①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②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③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④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
⑤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⑦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八元六角;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⑧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⑨雪山含悲,江河鸣咽。
⑩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11)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12) “波拉,波拉(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13)“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您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号啕大哭,悲痛欲绝。
(14)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不该去呀!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15)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16)“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城,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17)——副副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18)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1.本节选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请你尽量用选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孔繁森是怎样的一个人。
2本.文写人物与《邓稼先》中写人物的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各写出一条。

3课后延伸阅读: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两弹一星”科学家杨振宁的事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生字词,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揣摩体味精彩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揣摩体味精彩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师生交错讲解。

一课时完成目标1
1、资料链接: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代表作诗《红烛》《死水》
2、作者:臧克家(1905.10.8-2004.2.5 ) 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3、给生字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4、解词: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5、你能说出称赞“说”和“做”的词语吗?
言:一言九鼎 、 一诺千金 、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做: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
整体感知: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根据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课文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各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明确:(1)、《唐诗杂论》(2)《楚辞校补》 (3)《古典新义》
(4)、搞政治传单(5)、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6)、参加游行示威
二课时完成目标2和3
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主题: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课文赞扬了什么?
明确: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一)、主题探究:《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闻一多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二)主题阅读:最暖心的事
(美国)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
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 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1)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我”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1)本题考查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细节描写主要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本文有作者对老太太的外貌描写,如“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此处写菲奥娜太太穿戴过时花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太太比较爱美。神态描写,如“默默凝视前方”,通过对菲奥娜太太细致的神态描写,写出她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神态,表达了她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和不舍,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爱心.
(2)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
(2)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暖心”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我帮助别人时别人感到温暖;另一方面我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感到快乐.
(三)、课外延伸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
静 夜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
2、能够揣摩和品味重点字词。
学习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学会精读,把握特征。


作者名片:萧红:原名( ),黑龙江呼兰人,( ),代表作有小说(《 》)、(《 》)等。
2、生字词:看拼音写词语。
ké sòu cǎo shuài tiáo gēng yōu rán fēn fù mǒ shā
( ) ( ) ( ) ( ) ( ) ( )
gē da shēn wù tóngjué jiǎo róu xīn jīn jiào duì xǐ zǎo
( ) ( ) ( ) ( ) ( )( )
解词:(1)、安顿: (2)、存心: (3)、阖:
4、问题导学: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请概括写出本文写了鲁迅的哪些日常琐事?
通读全文,请同学们谈谈此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语文主题阅读(一)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好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1、作者的朋友看到钱学森的手稿是在“欣赏”,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的哪些特点?
2、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述
语文主题阅读(二):生命的节日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设置了一个赌场,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使我就像一个被长期关押的囚犯渴望着大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深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父亲一大早就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一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递给我的时候,手有些发抖。我在接那带着父亲体温和汗味的十元钱时,手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些,结果越是这样手反而越发地颤抖。我遁逃似地离开了那双眼睛,但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说:“如果中了,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可因为差了区区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带着全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越沉重。新学期开学时,父亲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整都会弄够的。我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个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清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好加倍地努力。   第二年七月“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递到父亲面前时,他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他亲自送我到四十多里以外的学校上学。父亲走在我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乏,背已经驼了。他是年过花甲的人,应该歇息享福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我的同学不大多输了个精光回去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瞪着我,仿佛一只被激怒的豹子,甩手抽了我一鞭子,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赶他的路。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以为父亲会转过身来挖我一烟锅。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掏出烟袋,吸了一锅又一锅。我说:“爹,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吸着烟,凝视着远处。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像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仍走在我前面,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贫瘠而又干旱的后山上那棵歪脖子老榆树来。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舀酒的勺子有一斤的,有半斤的,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啊。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弄得我也醉意朦胧的。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让他跟着受了四年的折磨。   父亲要在村里为我举办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们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它!”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两瓶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那酒至今仍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放着。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酒,无论自己喝还是待客,都太奢侈。   
简要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课后延伸阅读:蒋平的《大爱不言愁 》 蒋骁飞的《君子的争与不争》
孙权劝学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4、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


1.资料链接?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 ),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 文正 ),是( 北宋 )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4)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5)《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3、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4、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卿:你???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以:用,拿。???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我???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谁(哪一个)若:?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就:从事,做。???????????及鲁肃过寻阳???及: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求学的高学位
士别三日?古:几天,这里指“少”??????????????????????今:确数?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往事???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6.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卿今当涂掌事????? “涂”同“途”?
7.一词多义?
(1)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8、学生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伴为朋友的故事。?
(2)以“学”为线索填空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
2、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交流点拨】“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交流点拨】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人物性格评价、写作手法、人生指导等)
(1)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2)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3)?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4)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5)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6)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7)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8)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9)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10)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①②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③题必答。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2、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3、《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