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课题
《黄河颂》
课型
诵读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全诗的感强基调。
2.配乐自读、赛读、演读,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体会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发出来的爱国激情。
学习重点
1、2
学习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发出来的爱国激情。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写作背景:1874年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931年 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里占领东北全境,使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7年 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在南市放火连烧9日,军民死伤无数,上海5255家中国工厂被占,损失超过8亿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字词
浊流 ( ) 巅( )? 气魄( )??狂澜( )??
宛转( ) 屏障( ) 哺育( )
课堂研讨:
导入:字词强调
2、视屏:黄河奔涌的气势
说话:这是_______________的黄河
活动设计一:颂黄河
1、大声诵读
2、结合背景配乐深情朗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插入写作背景,大声朗读《土地的誓言》37页的第一段
师生共读
朗诵词:老师
歌词;一行一部分
啊!黄河!和最后四行男女生齐读
活动设计二:传深情
小组赛读
这就是我们的同胞们他们当年唱的歌啊!走进《黄河颂》,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才明白,世界上最沉痛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是亡国啊!比起家仇国恨,我们那些自以为很了不得的痛苦算什么?
我们该自责反省啊,当中华民族真正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我们这一代是不是悄然地失掉了一些雄健的民族精神呢?
来,找回来,用我们的声音找回来。
2、师生选读高潮部分
选读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
活,蝼蚁一样死……那里,
永恒的中国!
教学设计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1.2.3
学习难点
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字音字形
(1)生难字
婉转( ) 气氛(? ) 诧异( ? )
惩罚(?? ) 钥匙( ? )字帖(?? )
祈祷( ? )?? 踱来踱去( ) 叟( )
二、课堂研讨
活动设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可从气氛、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镇上的人角度归纳)。
(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本文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
活动设计二:再读课文,圈画品读
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再读课文,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任选一个话题进行动笔训练。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全班朗读24-29段韩麦尔先生的独白,体会人物的情感。
活动设计三:品读课文,感悟主题
课文中塑造了一个个小人物,用小人物深沉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来体现整个民族的心声,以小见大。
1、带着这种体会,想象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之后,这一群小人物又各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将它描绘出来。(不少于300字)
2、26段韩麦尔先生哽住,说不出的话是什么,试着补充完整。
拓展阅读:
甲文: 最后一课
???????????????? 郑振铎
(1)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2)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3)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4)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5)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6)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7)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8)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9)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10)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11)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12)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13)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14)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15)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16)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17)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最后一课
都德
? ?①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②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③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④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⑤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 bi, bo, 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⑥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认真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填写下表(6分)
?
?
【甲】文
【乙】文
上最后一课的背景
?
?
?
?
?
写作视角
?
以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叙述的
13、【甲】文中的“最后一课”是在什么氛围中进行的?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第⑥段是怎样描绘师生对教室的眷恋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体会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写在横线上(4分)
①【甲】文“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文“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 : 最后一课
周惠斌
(1)1914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 (lí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 (yè)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 (wù),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 (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纠错)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
《土地的誓言》
课题
《土地的誓言》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品味本文激情的语言,体会深深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2.3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相关作品连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资料铺垫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汉文(曹京平) 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字音字形
端木蕻良 炽痛 谰语 嗥鸣 山涧
斑斓 污秽 怪诞 镐头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二、课堂研讨
活动设计一:大声朗读课文
结合“资料铺垫”,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 找出来,读一读,粗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并且积累文中的美词美句。
知识卡片: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活动设计二: 精心地剪辑1、活动形式: 分组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
从《土地的言》中选出三“块”完整的内容,形成课文明诵稿。对这三块内容中的每一块,都要加上小标题;
三个标题既要有利于诵读演示,又要力求表现课文主题。
活动三:激情地演读
学生活动:
根据你的剪辑,深情地朗诵!让这语言的精华,让这热爱的深情,渗透到同学们的心灵之中。
活动四:赏析与仿写
学生活动:仿照下列句式与内容,写一段文字,赞美你的家乡。
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纠错)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
《木兰诗》
课题
《木兰诗》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乐府诗的基本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从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两方面去把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
把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木兰诗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2.花木兰其人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课前准备: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___________.
2.《木兰诗》和__________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军帖( ) 辔头( )溅溅( ) 胡骑( )啾啾( ) 朔气传金柝( )( ) 策勋十二转( ) ( ) 出郭相扶将( )霍霍( ) 著( ) 云鬓( )
二、课堂学习
(一)、字词理解
1. 唧唧( ) 2.木兰当户织( )
3.机杼声( ) 4.惟闻女叹息( )
5. 问女何所忆( ) 6.昨夜见军帖( )
7.卷卷有爷名( ) 8.愿为市鞍马( )( )
9.西市买鞍鞯( ) 10.辔头( )
11.旦辞爷娘去( )( )( )
1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 )
13.胡骑鸣啾啾( ) 14.万里赴戎机( ) 15.关山度若飞( ) 16.朔气传金柝 ( ) ( )
17.寒光照铁衣 ( )
策勋十二转( )( )
19.赏赐百千强( )20.愿驰千里足( )
21. 出郭相扶将( )( )
22.当户理红妆( ) 23.磨刀霍霍向猪羊( )
24.著我旧时裳( )( )
25.当窗理云鬓( )26.对镜帖花黄( ) ( ) 27.出门看火伴( )( )
2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 )
29.双兔傍地走( )
(二)、句意理解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文:
5.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
6.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
7.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
10.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内容探究
朗读——感受民歌味
这首诗歌中的诗句大多是五言,五言的节奏一般是2/3式停顿,长句子要特别注意;句子押韵,句式相同,可以配乐演唱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析读——理清节、知内容
概括文中记叙了那几件事情?看看哪些地方叙述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的处理好在哪里?
译读——感悟诗歌美
同桌对读翻译课文
品读——读奇诗,品形象
结合诗中的字、词、句子分析木兰形象,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建议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批。
三、归纳与总结
(一)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知识卡片: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
(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知识卡片: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
(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知识卡片: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4.(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知识卡片: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
古今异义
军书十二卷 古义:
今义:
从此替爷征 古义:
今义:
出郭相扶将 古义:
今义:
双免傍地走 古义:
今义:
赏赐百千强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 昨夜见军帖( )
对镜帖花黄( )
愿为市鞍马( )
东市买骏马( )
愿为市鞍马( )
愿驰千里足( )
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 ( )
愿为市鞍马 ( )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件事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四、积累与运用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衬托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木兰诗》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名句是:
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语句:
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1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
拓展阅读 ——古代女英雄形象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译文: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嫁给石柱(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宣抚使(当地土司)马千乘(他乃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马千乘带领石柱土司地区的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杨应龙叛乱,(秦)良玉则自己也带领五百精锐部队跟随丈夫一起出征,并且自带军粮。她与明军副将周国柱在邓坎(地名)一带截住贼军的去路。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欢度节日之时,采取夜袭的方法,袭击明军。(秦)良玉夫妇当时很有警觉性,并没有沉浸于欢宴当中,当贼军来袭时,良玉夫妇就率领军队击破贼军的偷袭,并且跟随贼军部队进入老巢,连续攻破金筑(杨应龙大寨的名字)等七个寨子。然后,又协同酉阳等土司部队一路攻取桑木关(关隘名字),取得大捷,秦良玉夫妇在此次战役中为南川路(当时明军分八路进军)这路的首功!平息叛乱后,(秦)良玉并没有向朝廷索要功劳。后来,马千乘因为开矿事件得罪内监,被内监指使的刁民告上衙门,被害死在云阳(重庆的地名)的监狱中。由于秦良玉也有战功,所以丈夫去世后,她便因为儿子还小,继承了丈夫的土司一职。秦良玉素有智谋和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并且对于诗词等方面也有造诣,为人温文尔雅,但是对待底下的将士却十分严格,每次打仗要发布命令时,军队都很有军纪,没吵嚷的。所率领的军队名叫“白杆兵”,为远近地方的敌人(包括土司、以后的农民军及辽东的满清铁骑)所忌惮(害怕)。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纠错)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
《写作:学习抒情》
课题
《写作:学习抒情》
——情者文之经
课型
作文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情感融入写作实践
学习过程
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活动设计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一)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片段一: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前四个片段展示了________,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散步》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后四个片段展示了___________,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的心去体悟,用我的心去味万象,那么所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都有我的心性在其中。
(二)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片段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片段六: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片段七:记事抒情(融情于事)
片段八: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活动设计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一)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见片段一至四)
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并形成板书。
(二)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见片段五至八)
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是“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
活动设计四:阅读佳篇 抒写真情
1.阅读佳篇 体会妙处
2.按照课本p45页提示,二选其一,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佳作赏析: 我的家乡
“家乡”,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深情的词语呀!我从文字中读到的别人的家乡,山都是高峻的,水都是浩渺的,乡情总是质朴温暖的,乡俗总是神秘有趣的……
可我出生的地方呢,却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不远处堆着的几座荒山,老是一副木然的神情;山脚下倒是有一片湖水,也总是水波不兴,丝毫不见活泼的样子;没有引人入胜的乡俗,更没有曲折离奇的乡间故事。
它不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一直都没有将它和“家乡”这个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一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蒲松龄写的《山市》。从课本上领略完山市的奇妙之后,老师把我们领出教室,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说:“那就是奂山,蒲松龄描绘的神奇景象就出现在这座山上!”
啊!居然是它!很久很久以前,竟有一座直通霄汉的危楼在它上面突兀而起,几盏忽明忽暗的灯在它的上空如星点般黯然缥缈。然后这一切又突然消失得了无踪迹。原来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竟也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往事。
再看它时,便不觉得它木然了。枯木残枝,愈见它的沧桑;荒草迷离,更平添了它的神秘。散落在山顶草间的石兽残躯,仿佛正述说着它曾经奇特的历史。
从此,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开始试着找寻它独有的魅力。
于是,山下的湖水渐渐变得生动了。
春天它平静地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绿树,一副悠然的样子;夏天它活泼地荡漾起粼粼的波,翻动着轻轻的浪,显得有些调皮。到了秋天,水中那些安静不动的虾、自由自在的鱼都可以看得无比清晰;冬天来临,它早早地就结成了冰,再盖上厚厚的雪,白茫茫一望无际……
于是,那些曾让我觉得土里土气的乡俗也变得引人入胜了。
每年正月间村村都会擂响的商家大鼓,曾被我不屑一顾。现在再看,擂鼓者虽不像安塞腰鼓的舞者那样有着跳跃的脚步和飞扬的身姿,可上百个人就那么稳稳地站定了,高高挥起的鼓槌却也能敲出落地生根的坚定,敲出了安稳如山的气势!
于是,每一张脸庞都变得温情,每一个笑容都变得亲切。
于是,每一句方言都变得有情有韵,每一段经历都成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在想,倘若没有这么一座奇山,没有这么一篇名文,我还会不会把它认作我的家乡。我觉得,尽管会来得晚一下,但迟早都会相认。因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它的血液,不管它有多么普通,都会成为我美好记忆的源泉!
[评析]
最难被发现的,常常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因为太熟悉,就会觉得太普通,于是就也察觉不到它的美好了。“我曾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孩子。”开篇这个个性化的表达,正是源自小作者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这个真挚而独特的开头,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睛。
当乡情被一篇课文点燃之后,“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山变得神秘,水变得活泼,乡俗变得有情有韵。那些描摹山水的文字,无一不显示出发现故乡之美的欣喜,无一不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在用生动的文字充分展示了家乡的美好之后,最后一段直抒胸臆就显得自然而然、细腻感人了。
我的烦恼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作业做完了吗?我给你买的辅导资料都看过了吗?你看人家丽丽,天天学到十点多,你再看看你……”
“你说够了没有?学了那么久了,就休息一小会儿还不行吗?”我在心里嘀咕着,却没敢把这些话说出口。
“哐!”———我用力摔上房门,躲进了自己的房间里。
坐在书桌前,我欲哭无泪。语文、数学、英语……各科老师留的作业我都认真地完成了;周五晚上的外语班、周六上午的吉他班、周日上午的奥数班,她安排的那些事儿,我也都一一搞定了!我就玩一会儿又能怎样?!13岁生日的时候,她就说过,我自己的时间由我自己安排。可是现在呢,我马上就要14岁了,她怎么还像对待小孩子似的对我唠叨个不停……
“又在看电视!马上要月考了,你还想不想考好?整天就知道看、看、看,你就不能多做些题啊?开运动会的时候,已经让你疯了三天了,你还不知足!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别人家的孩子!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别人家的孩子中还有很多不如我的呢,你怎么不说呀?”我依旧只能在心里抱怨着,没敢把这些话说出口。“哐!”———我又一次用力摔上房门,一个人走到了大街上。我独自走在深秋的大街上,小草枯了,树叶也黄了,一片片落叶打着旋儿地掉下来。
连树叶都被妈妈嫌弃了,任由它孤零零地飘落?看着片片黄叶,我禁不住有些伤感。
拖着疲惫的身子,我回到了家中。她坐在桌边,桌子上放着已经冰凉的饭菜,一口未动。
“干什么去了?”她质问道,可语气里分明有一丝焦急。
“要你管啊!”我冲进房间。
躺在床上,我无聊得翻着书本。“天冷了,明天上学穿哪件衣服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她帮我准备的。打开衣柜,一个精致的盒子进入了我的眼帘。我打开来一看,里面竟装着一沓奖状和荣誉证书,细细看来,竟是从小学到现在的所有成绩!这些被我遗忘的历史,居然一直都被妈妈精心地珍藏着!
顿时,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妈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可学习毕竟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啊!妈妈,你能理解女儿吗?
[评析]
妈妈的唠叨,总是要为青春岁月平添一些烦恼;别人家的孩子,总要成为父母刺激“我”的法宝———典型的生活素材,生动的语言描写,加上细腻的心理刻画,小作者把自己的烦心事讲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份真实的烦恼。
桌上的饭菜“一口未动”,质问的语气中有“一丝焦急”,这些看似普通的叙述,却让我们察觉到了小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由“她”改为“妈妈”的称呼转变,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感动。感动袭来,烦恼依旧,真实的情感总是复杂的,复杂的情感才更加耐人寻味。
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