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件(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件(8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7 08: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2张PPT。8《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你知道吗? 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其实,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明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们再认识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的故事都记在一本叫《世说新语》的书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史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 雅量等36 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年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阶层的荒诞生活和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咏 雪准确读出下列生字。谢太傅 差可拟 柳絮
尊君在不 雪骤 无奕女
fùchànǐxùfǒu zhòuyì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如果朗读时句中要停顿,应该在哪几处画上“/”线?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积累子侄辈内集:家庭聚会儿女: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比不上讲论文义: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可拟:讲解诗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 集,与儿 女讲论文义。俄 而
雪骤, 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家庭聚会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一会儿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紧,急速高兴的样子什么像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疏通文意翻译课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解决)思考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等要素。
寒雪日内集家里人讲论文义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4“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白雪纷纷何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形似意蕴撒盐柳絮鹅毛飞花梨花蒲公英6.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课堂小结 《咏雪》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则更有深刻的意象,所以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也就是说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应注重神似。
整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板书设计试背诵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似?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拟
兄女曰:
末若柳絮
因风起
公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拓展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1)钱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与同学打架,钱强的好朋友李辉看到后立即上去帮各式各样钱强。
(2)刘丰在体育课上扭伤了脚,林健送刘丰去医务室治疗,又回教室将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题抄下来,给刘丰送去。
(3)郑伟有道题不会做,想拿马捷的作业本抄袭。马捷不同意,而是给他讲解做题的方法,要他自己去做。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课后作业: 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描写景色。陈太丘与友期相关背景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shí)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
他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应宰府招见的时候,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设宴招待他们,当时的八大名士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是非常高的。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陈家可谓满门俊才。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本文主旨。教学目标2、能够参照译文背诵课文。分角色朗读,(语气语调)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询问,很客气有礼貌,客气的说愤怒,音调很高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朗读课文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读一读注意字音fǒushě注意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人才至。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嬉戏“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丢下,舍弃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拉回头看我爸爸就感到惭愧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3.太丘舍去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约定中午时分不再等候就走了才当时年龄通“否”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8.相委而去 9.则是无信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7.待君久不至等待信用丢下,舍弃离开拉回头看全文翻译对照《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文言文知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 古:
今:
2.太丘舍去 古:
今:
3.下车引之 古:
今:
4.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约定去,离开日期前去,前往拉引用回头看照顾或顾客文言文知识积累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您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 谦词,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太丘元方友君家君家君尊君尊君君君友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问题探究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提到了三个人。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2.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B: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4.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5.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6.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口快。 诚信礼貌 聪颖机智
有正义感 无信无礼
勇于自责友人:元方:诚信礼貌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7.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1)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2)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诚信与你相伴,
你将一生无憾!教师寄语:板书设计交流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
相信咱同学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拓展阅读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通( 否 )3、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古:约定
今:日期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古:拉
今:引用古:回头看
今:照顾不久
就,然后
当堂训练(8—10分钟)4、重点语句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5、补充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元方家父你(友)家父我你你元方6、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答案: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
名,地名,物名,职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
略成分。例:去后乃至 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
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
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例:去后乃至 
A、才 B、竟然 C、就是4、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
通假字。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那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信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完成相关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