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我们来聊聊《史记》
2.介绍《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这部书是谁写的呢?(司马迁),司马迁是怎样写成这部史书的?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过渡:“发愤”是什么意思?(决心努力)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读一读二、三节,想一想,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1.父去时??牢记嘱托,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发愤源自父亲的嘱托
2.受辱后??忍辱负重
过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还因为什么?(他入狱受酷刑,又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在司马迁的一生中遇到了什么灾难?
(1)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2)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3)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4)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
(5)司马迁的心理是什么滋味?(痛苦、难过、悲伤、气愤)
(6)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过渡:痛苦与耻辱同在,嘱托与梦想共存,他该何去何从,最终他要怎样做?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2)生汇报:有的人死的有意义,有价值,这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认为写完史书,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果血溅墙头,是没有意义的。
在生活中活得有意义的人有邓小平、毛主席,海伦、阿炳……
(3)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4)司马迁为了活得有价值,所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发愤源自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1)引读: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让学生结合关键词谈谈感受。(司马迁的发愤)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在这些情况下是怎样发愤的?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结合13年、52万字、前无古人等感受司马迁为写史书花费的心血。
有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1.小结: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成的新《国榷》。
海伦——————————写成的————————--。
阿炳在__________________写成的—————————。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2. 推荐书目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课件19张PPT。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史记》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2 二、精读感悟,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的精神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读一读二、三节,想一想,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看着泪流满面、奄奄一息的父亲,握着他那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此时此刻的司马迁会怎样说-------想象: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酷刑——这里指“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受此刑罚后,男人不再是男人了,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污及先人,亲友耻笑。 他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他是怎样的发愤?读一读,想一想。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齐读第四自然段: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 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成的新《国榷》。
海伦——————————写成的———
———————。
阿炳在__________________写成的———
———————。三、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推荐书目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时测评
字词模块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ù yù kù xínɡ tān āi
tài shān hào jìn lì shū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三、在搭配合理的词语下画“____”。
四处(游历 浏览) (研读 宣读)历史文献
牢记(嘱咐 嘱托) (充足 充实)历史知识
了此(一生 残生) (耗尽 消耗)心血
句子模块
四、按要求写句子。
1.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名句,回答问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固:__________ (2)或:__________ (3)于:__________
2.填空。
(1)“泰山”是“五岳”中的( )岳,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毛”是指( )身上的羽毛,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