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苏教版1口算乘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三年级上苏教版1口算乘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8-07 22:04:08

文档简介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其简单应用。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
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四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认识倍的含义,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不进位的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三段教学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四段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这四段教学之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由于在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O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学生均不易掌握。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需要解决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在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样进位等问题。教材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紧接着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为接下来系统学习笔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打下基础、提供支持。然后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不进位乘、不连续进位乘、连续进位乘,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此外,考虑到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可能有O,教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O和任何数相乘都得O以及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教材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先教学口算,再教学估算,最后教学笔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在需要进位的乘法中,先教学不连续进位的,再教学连续进位的;先教学乘数里没有O的一般笔算方法,再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笔算方法。这样编排,既符合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逐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条件和合适的空间。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或借助操作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由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想到“每箱黑玉米有2个十根,3箱黑玉米一共有6个十根”;教学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在引导学生列出48×2的算式后,提示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再和同学交流”,启发他们借助直观操作,体会乘法计算中同样要遵守与加法类似的进位规则。其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适当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及时迁移。例如,无论是教学口算、估算还是笔算,无论是不进位乘还是进位乘,例题常常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则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从而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及时将计算过程压缩、简化。例如,教学不进位乘和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引导学生在观察场景图或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先写出不够简便的竖式,再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从而为学生自主简化算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接下来教学连续进位乘和乘数中间有O的乘法时,教材的相关例题不再呈现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注意适当提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3.将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计算需求,几乎每道例题所呈现的情境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需要计算,从而感受计算的意义和价值。例如,通过三只小猫钓鱼时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情境,引出O与一个数相乘的计算。本单元实际问题的安排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之后,教材依次安排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既拓宽了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范围,又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练习过程中,相机安排需要用估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并合理确定结果的上、下界或范围。三是有计划地安排连续两问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材从练习二起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从练习三起安排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第一步都要用乘法算出积,然后把这个积作为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机会,又能使学生初步积累分析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4.在注重笔算的同时,突出了口算与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材在编排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在教学两、三位乘一位数的笔算之前,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又专门安排一道例题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已经掌握的表内乘法得以自然延伸,又能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相应的估算内容有机融合,为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奠定基础、铺设台阶。在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或口算,再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复习中,也穿插安排了不少有关口算和估算的题目。这样的安排既能引导学生根据估算或口算的结果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又能启发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口算、笔算或估算。为了避免学生对口算、估算产生畏难情绪,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口算、估算的意识,本单元教材合理控制了有关口算、估算的教学要求。一般来说,口算只要求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只要求学生能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数、整百数,并估算出乘积大约是几十、几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或几千,或者只要求估计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估计积是否在某一范围内,等等。
(三)评价建议
要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关注他们是否具有计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索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考水平和情感态度。
组织评价时,首先要考查学生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情况。一方面,看学生能否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完成4~6题,正确率达95%以上。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笔算1~2题,正确率达90%以上。其次,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否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否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此外,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或借助动手操作探索算法,并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否正确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所求问题合理选择、组合和运用信息;能否适当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是否逐步养成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等等。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例l和“试一试”,第2页例2和“试一试”,第2~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受估算对于解决问题的意义,初步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3.使学生经历把已有计算经验迁移到新的计算情境的过程,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体会与他人交流算法的乐趣,培养分析、综合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3= 5×1= 2×4= 7×6= 5×9= 8×5=
2.口答。
5个十是多少? 7个百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8个十是多少? 56个百是多少? 20个百是多少?
【设计说明: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经过一个暑假,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能会有较多的遗忘。通过复习,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他们以积极、兴奋的状态进入新知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启发学生主动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为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供支持。】
二、探索口算方法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1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有3箱黑玉米,每箱有20根。
提问:你们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箱黑玉米一共有多少根?
提出要求:要求3箱黑玉米一共有多少根,你打算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两种:20+20+20或20×3。教师分别加以肯定,并追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指出:20+20+20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提问:你会计算20×3吗?
随即指出:怎样计算20×3,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板书:整十数乘一位数)
2.探索交流,明确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当板书。
(1)用加法算:20×3=20+20+20=60。
(2)联系整十数的意义思考: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3)根据表内乘法类推:2×3=6,20×3=60。
追问:由2×3=6,推出20×3=60,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相机指出:把2×3看作2个一与3相乘,积是6个一;把20×3看作2个十与3相乘,积是6个十,也就是600这说明第三种算法与第二种算法本质上是一样的。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操作尝试计算20×3,再在讨论中引导他们逐步理解算理和算法。这样的过程,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将学到的算法迁移到新的计算情境之中。】
3.尝试口算,迁移方法。
出示“试一试”:200×3,8×200。
提问:这里还有两道题,你们能算出结果吗?它们与上面的题目有什么联系?(把课题补充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整理算法:这是整百数乘一位数,也可以照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样子,先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再联系表内乘法,算出得数是多少个百。
追问:8×200与200×3相比,积有什么特点?指出:由于8与2个百相乘得16个百,16个百是1600,积是四位数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把刚刚学会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迁移过来,在独立计算和讨论交流的活动中,逐步明确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与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加深对数的含义和运算方法的理解,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联系实际问题学习估算
1.理解题意,选择估算方法。
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知道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的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
要求学生试着计算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并根据情况相机提出:大部分同学都不会计算48×4,这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不计算48×4,还有其他办法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指出:也可以通过估算解决问题。(把课题板书补充完整)
2.讨论交流,明确估算过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进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48接近50,把48看作50来思考。又因为50×4=200,所以48×4一定小于200,说明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结论是“用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再次提出要求:两人一组,互相说说上面的估算过程和方法。
3.尝试应用,体会估算价值。
出示“试一试”中的问题,提出要求:你能通过估算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追问: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计算62×5的?你是怎样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来算的?由60×5=300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小结: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多少元;因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来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买5箱哈密瓜的钱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说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组织比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大,也可以说原来的积一定小于估算结果;把62看作6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小,也可以说原来的积一定大于估算结果。
进一步指出:估算时,既可以从“结果最多是多少”想起,也可以从“结果最少是多少”想起。
【设计说明: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学习估算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学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估算;二是要学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三是要学会通过对相应结果上、下界的理解作出判断。上述教学活动着力于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选择过程以及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估算”“怎样估算”以及“估算时要注意什么”等基本问题,能使他们初步感受估算的意义,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计算。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①这里一共有9道题,你是横着一题一题地算,还是竖着一组一组地算的?②每竖排的3道题有什么联系?指出:计算每竖排的3道题时,只要算出上面一题的得数,然后看每题乘数末尾有几个O,就在得数后面添几个O。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用教具示范出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上、下两张卡片中相对的数相乘。
(2)要求两人一组,一人负责用卡片出题,另一人算出相关两个数的乘积。比一比谁能全部算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样算2×50的?8×800呢?学生交流后,小结:计算2×50时,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1个O,得100;计算8×800时,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在64的末尾添2个O,得6400。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书上的填空,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你是怎样想到2时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样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明确:因为1时=60分,所以2时就是2个60分,2个60分是120分。因为1分=60秒,8分就是8个60秒,8个60秒是480秒。
5.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7题。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重点让他们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其中,第6题可以口答,第7题可以直接在表格中正确答案旁画“√”表示,不必写出思考过程。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材分析
第2题,可以预先
制作教具,练习时先按
照教材上的位置口算出
相应式题的积,再逐格
移动上行或下行的卡
片,依次进行口算。还
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教具
的样子制作相应的学
具,并在课外继续进行
类似的练习。
第4题,要通过交
流,使学生认识到:把
“时”作单位的数量改
写成“分”作单位,或
把“分”作单位的数量
改写成“秒”作单位,都
需要乘相关单位之间的
进率。
第6题,要重点帮
助学生理解:要知道6
次能不能运完400箱,
先要算出6次一共能运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再依据问题列出算式;也可以先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再依据题意列出算式,并适当解释列式的思考过程。如果学生对网络购物不太了解,也可作些简单说明。这里列出的算式可以是20×3,也可以是3×200列出算式后,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时,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引导他们用第二种算法解释第三种算法,在理解这两种算法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时,通常要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再联系表内乘法想到结果是多少个十,最后根据数的含义写出得数。
“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得数,再组织他们交流各自的算法。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通常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再联系表内乘法想到结果是多少个百,最后根据数的含义写出得数。
教学例2时,可以从教材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到:要知道“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通常先要算出4箱西瓜多少元,列式为48×4。由此组织讨论:你能算出48×4的得数吗?如果不算出48×4的准确得数,也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以用估算,估算时把48看作50来思考。接着,可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试着估一估,并把思考过程与同学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明确:把48看作50,因为50×4=200,所以48×4的结果一定小于200,也就是说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可见张大叔带200元是够买4箱西瓜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不要求学生写出思考过程,只要他们能够写出结论并把思考过程说清楚就可以了。
“试一试”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因为62接近60,把62看作60来思考;又因为60×5=300,62×5的结果一定大于300,所以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第1题,要帮助学生将相关口算过程进一步压缩,即: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整十、整百数看作一位数,想相应的表内乘法,再在算出的积的末尾添0。
第2题,可以预先制作教具,练习时先按照教材上的位置口算出相应式题的积,再逐格移动上行或下行的卡片,依次进行口算。还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教具的样子制作相应的学具,并在课外继续进行类似的练习。
第4题,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把“时”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分”作单位,或把“分”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秒”作单位,都需要乘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6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要知道6次能不能运完400箱,先要算出6次一共能运多少箱,列式为72×60因为72接近70,所以把72看作70来思考;又因为70×6=420,72×6的结果一定大于420,所以6次能运完400箱。
第7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要知道吴老师买的是哪种车票,先要算出每种车票买3张各需多少元,列式分别是198×3,312×3,405×3。估算这3道题,198×3的积比600小,312×3的积比900大,405×3的积比1200大。如果总票价大于1200元,不可能只付1000元;如果总票价小于600元,付1000元不合情理。所以吴老师买的只能是每张312元的火车票。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既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和笔算方法的逻辑前提;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之后,紧接着安排相关的估算,则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口算方法的同时,自主探索并理解估算方法。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
例1以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网络购物”为素材,让学生根据“3箱黑玉米,每箱20根”这两个条件,求“3箱黑玉米一共有多少根”。由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对相应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也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因此在列出算式后,教材鼓励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说可以怎样计算”,让他们借助直观自主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接着,教材呈现了学生在交流中有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第一种方法是联系现实背景和乘法含义,把20×3转化成20+20+20来算;第二种方法是联系整十数的含义,把20看作2个十,由2个十乘3得6个十想到计算结果是60;第三种方法是联系表内乘法,由2×3=6类推出20×3=6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后两种算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表内乘法类推出结果,只不过第三种算法的思考过程更加简略一些。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尝试口算200×3和8×200。其中,200×3的积在1000以内,8×200的积则超过了1000。由于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一致的,教材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并总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共同特点,能使学习过程更加富有探索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从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例2及随后的“试一试”通过创设购买两种水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口算方法进行估算,初步体会估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场景图呈现的已知条件有两个,一是“西瓜每箱48元”,一是“哈密瓜每箱62元”,学生在回答“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这个问题时,自然能够想到“要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要多少元”。由于问题本身只需要判断所带的钱够不够,因此联系生活经验也不难想到“可以先算出买4箱西瓜最多需要多少元”。这样一来,选择估算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至于具体的估算方法,这里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接近整十的两位数看作整十数来思考,二是要清楚地知道算出的结果是实际乘积的上界还是下界。前者涉及单位的选择(即把48或62看作多少个十还是多少个一),后者涉及对估算结果范围的把握。这些都是估算方法的关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试一试”里的估算需要把“62元”看作“60元”,而由此算出的结果是“买5箱哈密瓜至少需要多少元”,这是与例题的最大不同之处。
“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7道题,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方法,并感受这些计算方法的简单应用。第1题通过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表内乘法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帮助他们在比较中主动优化算法,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第2题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口算技能。第3题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综合练习,既可用来了解学生对相关口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也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方法、提高口算能力。第4题让学生利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内在关联。第5题是应用乘法口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口算方法,又体现了所学口算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第6、7题都是可以用估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第7题需要把题中接近整百的三位数看作整百数进行估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相关估算方法的认识,提高运用估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1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根据相应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第二步,引导学生利用摆小棒探索或思考20×3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鼓励他们各自独立思考并直接写出20×3的计算结果;第三步,讨论交流20×3的口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材呈现的三种算法中,第一种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这是根据乘法的含义把乘法转化成加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肯定。而后两种方法,都是涉及乘法的口算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可以把这两种算法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释第三种方法,帮助他们将形式上的类推上升到对算理的理解。在讨论和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又要尽量引导和鼓励他们理解和掌握更便捷和更具普通意义的方法。
随后的“试一试”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并要注意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相关口算方法的认识,增强主动优化算法的自觉性。
3.教学例2时,不仅要关注基本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要重点让学生体会估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知道应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程,依次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先要算出什么?学生认识到先要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之后,进一步启发: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算出48×4的准确得数吗?你能先进行估算,再作出判断吗?由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基本思考方法,即:把48看作50,因为50×4等于200,48×4的积小于200,所以200元够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思考过程不必要求学生写出来,只要他们能够说清楚就可以了。组织相关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写出或标出答案,并适当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各自进行思考并作出选择,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要知道300元买5箱哈密瓜够不够,先要算出5箱哈密瓜一共多少元;又因为把62看作60,60×5等于300,62×5的积大于300,所以300元是不够的。
4.“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练习。学生练习后,可以要求他们说说每组的3道题有什么联系,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想得数是多少个十或多少个百,再写出相应的结果;也可以先按表内乘法进行口算,再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1个或2个0。第2题可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学具,并利用学具在小组内开展活动。要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在小组内或小组间开展口算比赛,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第3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类似的题目,或把相关式题制成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以提高练习效果。第4、5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帮助他们在交流中明确思考方法,体会所学口算的应用价值。第6、7题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择估算”以及“怎样估算”的思考过程。其中,第7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知道吴老师买的是哪种火车票,可以先估算每种火车票买3张大约各需要多少元。而且只有当总票价低于并接近1000元时,才可能是吴老师买的。
口算乘法
温习旧知
5×4= 6×3= 7×2=
8×9= 4×8= 1×3=
2×7= 3×5= 9×6=
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直接根据乘法口诀求积。
预习新课
在里填上“>”“<”或“=”。
42×840×8 289×31000
600×21300 301×2200×3
50×3150 406×53×600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用_____前面的数与_______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_________。估算时,把两、三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_________来乘。
练习反馈
1.直接写出得数。
20×6= 5×700= 80×4= 900×8=
50×4= 600×9= 9×30= 3×600=
2.(1)小敏看的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如果小敏每天看52页,她7天能看完这本书吗?
3.倩倩每分钟能打108个字,她9分钟能打完一篇900字的文章吗?
4.猜一猜。
×3=1 ×6=2
=( ) =( )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20 18 14 72 32 3 14 15 54
预习新课
> < < > = >
练习反馈
1.120 3500 320 7200 200 5400 270 1800
2.(1)40×8=320(页)
(2)50×7=350 52×7>350>320,能看完。
3.100×9=900 108×9>900,能打完。
4.500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