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三章磁与电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第三章磁与电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1-15 20: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一节 磁现象(2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1 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2 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 知道磁化现象.4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5 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6 知道磁感应线.7 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8 使学生学会自制永久磁体,会判断有关现象,解答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 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铁的相互作用; 磁场、磁感线
难点 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确定; 磁场、磁感线
教具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通过演示实验,复习已有知识.  1.演示实验  (1)蹄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  (2)条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  (3)一个条形磁铁用细线吊起来,用另一个磁铁磁极去靠近吊着的条形磁铁,观察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4)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它静止时指南北.2.归纳各种磁现象,并总结.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体和磁极.  提问:  1)你见过哪些磁体?它们的磁极在什么地方?  2)什么是磁体的磁性?  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2.磁性与磁化.  提问:1)什么是磁化?     2)磁化与磁性它们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  1.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着盛有铁屑的容器.用磁极靠近铁棒的上端,铁屑被铁棒下端吸起,把磁体拿开,铁屑又落回容器内.  2.钢棒的一端靠近铁屑并不吸引,用磁极由钢棒左端向右端摩擦几下之后,用钢棒一端靠近铁屑,铁屑就被吸了上来.  教师小结:  磁化是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铁棒离开磁体磁性立即消失;钢棒被磁化后磁性不消失.  1.磁性与磁化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磁性是磁体的性质,表现为吸铁性和指向性;磁化是一个铁的或钢的物体磁性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2.根据你能找到的东西,你会自制小磁针和条形磁铁吗?  可以制做.找一个永磁体,用它的磁极在做衣服用的小钢针上沿同一方向磨擦几次.把小钢针用线吊起来就可以指南北了.用一个铅笔刀,在磁极上按同一方向磨擦几次,铅笔刀就可以吸铁屑了.  3.修半导体收音机时,有一个小螺丝钉掉在了里边,电工师傅用螺丝刀在喇叭的磁铁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下就把小螺丝钉吸上来,这是什么原因?  螺丝刀是钢的,在喇叭的磁铁上摩擦几下就被磁化了,螺丝刀有了磁性就能把小螺丝钉吸上来了.(三)知识扩展  (1)永磁体在现代科学方面的应用.  (2)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典型例题  有一条形铁块,上面的字样已模糊不清,试用多种方法判定它是否具有磁性.  分析   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主要可依据磁铁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跟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相类似,要判断某物体是否有磁性,只有将另一磁体靠近它,并观察到两者相互排斥时,才能判定被考察物体是有磁性的.如果被考察物体是铁磁性物体,由于另一磁铁具有吸铁性,因此两者相互吸引不能证明双方都一定具有磁性.  答案   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来判断.取一些磁性物质(如少量铁粉),如条形铁块能吸引铁粉,就说明它有磁性,是磁体.  方法2:把条形铁块用细线系住中间,悬吊起来.如果它具有磁性,它将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只在南北方向停下来.如果该铁块不具有磁性,就会在任意方向停下来.  方法3:另取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两端分别先后去靠近条形铁块的某一端,如果两次都能吸引,说明它是铁块,天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它有磁性,是磁铁.习题精选  1.具有磁性的物体叫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 .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相互排斥, 相互吸引.  3.用条形磁铁A靠近悬吊的铁棒B,铁棒B被磁化,并使磁针静止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试标出磁铁A的极性.(II)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回答什么是:磁体、磁性、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磁化.演示实验  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指南北),再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有无变化.然后提出: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新课教学  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  1)磁场的基本性质:  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  规定: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提问:  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  演示: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如图所示  提问:  1)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  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  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  二、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  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  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提问:  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  磁场存在于磁体的周围空间,未画磁感线的地方仍有磁场.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画的一组曲线,每个人所画磁感应线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能反映出整个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所画磁感线外的一点磁场方向能不能确定?(可以确定.根据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即可确定该点磁场方向)提问:  标出下图中磁针N极和S极或磁体的N、S极,标出磁感线的方向.  小结  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组曲线,通过磁感线表示出各点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小磁针在各点其N极的受力方向和小磁针静止后N极的指向.3.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典型例题  1.磁铁旁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方向如图所示.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和磁铁N、S极.   2.根据图所示,有人说,图中地点在磁感线上,能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A点所受磁力的方向;B点不在磁感线上,无法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B点所受磁力的方向,这话对吗?
课题 第二节 电现象 执教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6.摩擦起电的实质。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演示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三.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两种电荷。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9.电源(1)电源作用:是提供持续电流,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常见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3)介绍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他的正、负极通常用“+” “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10.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那么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11.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负极流向负极。1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13.分层练习评析。14.布置作业: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观察实验
课题 第三节 电与磁 执教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2.掌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安培定则.3.会用安培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螺线管的电流方向.4.知道奥斯特实验验证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5.学习实验的方法,提高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6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 奥斯特实验、通电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
难点 安培定则的运用
教具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  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  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并放在小磁针的上方.  观察:  1.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  2.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  3.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其N极所指方向与1.时相反)  提问:  (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到指南北的方向;通电电流方向相反,小磁针偏转方向也相反.  (2)通过这些物理现象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规律: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总结奥斯特实验:  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  规律: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演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在板上均匀撒满铁屑在螺线管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轻敲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提问:  (1)通电前小磁针如何指向,通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原指南北,通电后磁针偏转)  (2)通电后,轻轻敲板,铁屑为什么会产生规则排列?铁屑的排列与什么现象一样.(铁屑磁化变成“小磁针”,轻敲使铁屑可自由转动.使铁屑按磁场进行排列.其排列与条形磁体的排列相同,通电螺线管相当于条形磁体)  (3)改变通电方向,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小磁针指向相反,说明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通电电流有关)  三、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关系——安培定则.  通电螺线管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其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符合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四、小结  1.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安培定则:说明如何由线圈电流方向确定螺线管的极性.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的图中,两个线圈,套在一根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 )  A.两线圈左右分开;  B.两线圈向中间靠拢;  C.两线圈静止不动;  D.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  例2 在所示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