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造成的危害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答案:1.C 2.A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为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4.坡度在40°~9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5.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一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可知,坡度在40°左右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第4题,由于坡度在40°~90°时,坡度越大,坡面受雨面积越小,坡面径流量越小,所以坡面侵蚀强度越小。第5题,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一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式,②为鱼鳞坑,最适宜植树。
答案:3.C 4.D 5.B
(2017·吉林省吉林市高二期中联考)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7题。
6.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7.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解析:第6题,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可以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第7题,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现象,这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的瓶颈条件,所以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效治理水土流失现象的基础之上。
答案:6.D 7.C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9.“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下渗 D.蒸发
解析:第8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坡较缓可修筑梯田。第9题,平整土地可减小坡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8.D 9.A
(2017·安徽百校三模)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0~12题。
10.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11.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0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第11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以及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12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答案:10.C 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利弊与治理措施。第(1)题,“从客观上讲”,无形中把思路拓展开来,有提示从理论上、宏观上分析的意味,则可联系“母亲河的奉献”来组织答案。第(2)题,本题内容属常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组织答案。第(3)题,审清本题题意,“图示治理措施”则很容易得出建淤地坝和植树造林。第(4)题,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属于工程措施;植树种草,既能发展多种经营,又能蓄水保土;工程措施能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自上至下、从左至右:①② ⑤⑥ ③④
14.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
(2)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成因原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具体包括:长江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第(2)题,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主要从黄河流域流经区域的特殊性分析。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这些导致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第(3)题,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标准。
答案:(1)长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2)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
(3)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标准。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读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②人口少 ③水资源利用率高 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要想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合理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 ⑥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搬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解析:第(1)题,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其原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南水北调是引长江水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也是必要措施。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开挖入海新河是为了防洪。
答案:1.D 2.A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3~4题。
3.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4.“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解析:第3题,川、渝地区地势起伏大,处于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第4题,“调水变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增加下游泄水量。
答案:3.D 4.A
读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回答5~7题。
5.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主体工程配套实施的首要工程是( )
A.发电工程 B.航运设施工程
C.灌溉工程 D.治污工程
6.由于南北地势的原因,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南需建泵站逐级提水,但东线工程的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京杭运河,不用开挖新河道 ②线路短,短于其他两条输水线路 ③沿途众多湖泊既减少了工程量,又对调水起调节作用 ④沿途水能丰富,为抽水提供充足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南水北调东线能实现自流的是( )
A.A、B段 B.B、C段
C.A段 D.A、B、C段
解析:第5题,南水北调工程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冶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把治污环保放到重要位置。第6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京杭运河可利用,且沿途经过众多湖泊,减少了工程量,对调水起了调节作用。第7题,南水北调东线黄河以北水可自流,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
答案:5.D 6.B 7.C
读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9.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消费与进口方面的特征是( )
A.天然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石油进口渠道多,但主要从东南亚进口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国内油气消费与分布基本平衡
解析:第8题,图中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补充气源;绕路增加管道建设成本;管道在地下,不能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第9题,图中反映出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的特征,石油进口渠道多,但主要从西亚进口,油气消费东多西少,国内油气消费与分布很不平衡。
答案:8.C 9.A
(2017·百校联盟)“无跨区电力输送”指区域发电量只满足本区域消费;“有跨区电力输送”指区域发电量以输出为主,满足其他区域的消费。预计到2020年,由于高强度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我国跨区域输电量将占到发电总量的6%。下图为我国2020年区域发电装机容量模拟构成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据图可知,预计到2020年( )
A.风电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B.东北地区水电比重较大,占比将仅小于华中地区
C.电力能源结构地区差异较大,但仍将以火电为主
D.华中地区电力消费将比华北地区多
11.据图可知,预计2020年,我国电力跨区域调配的主要输入区是( )
A.华北、华东、华中
B.西北、东北、南方
C.东北、华北、南方
D.华北、华东、南方
12.电力的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B.增加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剧环境污染
C.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解析: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能源发展趋势。从整体发电装机容量构成看,预计到2020年,电力能源结构地区差异较大,但仍将以火电为主,故A错,C正确;东北地区以火电为主,水电占比不大,B错;华北地区电力装机容量大于华中地区,故华北地区电力消费将更多,D错。第11题,比较有跨区电力输送和无跨区电力输送的装机容量数据可知,当有跨区电力输送装机容量大于无跨区电力输送装机容量时,该地区是电力输出区。反之,为电力的输入区。据此可知,华北、华东、南方是主要电力输入区,而西北、东北和华中是主要电力输出区。第12题,由于输出区电力装机构成仍然以火电为主,大量的电力输送,使得煤炭燃烧量增加,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加剧环境污染。故答案是B。
答案:10.C 11.D 12.B
二、非选择题
13.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未再发生,这主要是因为( )
A.下游地区降水补给充足
B.跨流域调水,紧急补充
C.上游地区大力节水
D.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调度管理
(2)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水北调有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
A.东线调水路线:长江至________河至 (城市)。
B.中线调水路线:长江至________水库至________(城市)。
C.西线调水路线:__________江和__________江至________河。
(4)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较,东线工程的优势和劣势条件有哪些?
(5)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意义。
解析:第(1)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未再发生,主要是由于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实行了综合调度管理。第(2)题,从华北地区径流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污染等方面分析。第(3)题,认真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4)题,从投资、工期、输水、水质等方面分析。第(5)题,南水北调可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缓解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答案:(1)D
(2)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且人均径流量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污染严重
(3)京杭运 天津 丹江口 北京 金沙 雅砻 黄
(4)优势:可利用京杭运河等原有河道作为输水渠道;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劣势:黄河以南需建梯级提水设施,营运需要大量电能;沿岸工农业发达,排污量大,使北调水质差。
(5)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14.(2017·山东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累计检验监管俄罗斯进口原油145万吨。从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启用至今,累计输油总量已达9 592万吨。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示意图。
(1)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过去选择铁路运输,现在选用管道运输有哪些优点?
(2)修建中俄输油管道,沿途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3)简要分析中俄原油管道投入运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以中俄原油管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石油采用管道运输的优势、修建中俄输油管道中需要克服的困难、中俄原油管道投入运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应主要从连续性、运量、损耗、安全性和管理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该管道所处地理纬度、经过的地形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判断即可。第(3)题,应主要从能源供求、经济发展、贸易往来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受时间和季节限制小,连续性强;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好,管理方便。
(2)冻土、低温、地形地质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困难。
(3)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中俄的经贸往来。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生产大省,但尚未成为经济强省。据此完成1~2题。
1.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
A.水源丰富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利
2.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 )
①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落后,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第2题,山西省要转变为经济强省,发展策略应借鉴鲁尔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不能单一依靠煤炭资源,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1.C 2.B
(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4.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解析:第3题,该地能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指向型工业。第4题,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答案:3.B 4.D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完成5~6题。
5.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6.下列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鲁尔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衰皆衰”的局面。
答案:5.A 6.B
(2017·河北张家口高二期中)读图,回答7~8题。
7.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水能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8.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
①矿产资源枯竭 ②劳动力短缺 ③空气污染严重 ④土地闲置 ⑤能耗高,效益低 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煤矿、铁矿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对煤矿和铁矿量需求较大。第8题,该城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技术较落后,能耗高,效益低;人口稠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煤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答案:7.D 8.C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9~10题。
9.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铜矿石 B.石油
C.铝土矿 D.石灰石
10.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成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9题,山西省发展炼铝业,除了有丰富廉价的火电外,还有铝土矿。第10题,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运输负担,对提高环境质量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
答案:9.C 10.C
2016年12月15日,中国首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迎来了其安全运行25周年的日子。这25年不仅是秦山核电安全高效运行的25年,也是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核电技术竞争的25年。据此回答11~12题。
11.核电与常规能源相比( )
A.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B.核反应堆发电成本低
C.对技术要求低
D.比化石燃料的运输量大
12.我国核电工业能够走向世界,是因为我国具有( )
①资金优势 ②技术优势 ③劳动力优势 ④市场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1题,核电与常规能源相比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A对。核反应堆发电成本高,B错。核电对技术要求高,C错。比化石燃料的运输量小,D错。第12题,当前世界主要核电强国基本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掌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研发能力,二是建有一定规模的机组,三是具备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装备制造等保障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上述核电强国的基本特征,并且在设备制造能力、土建安装施工、运营管理、人员培训、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这些是我国核电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故答案选A项。
答案:11.A 12.A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在图中相应空格内,使其正确表示出德国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间的联系。
A.机械工业 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 D.电力工业 E.化学工业
(2)由图可知,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捷的交通
C.丰富的水源 D.充足的电力
(3)下列有关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C.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解析:第(1)(2)题,鲁尔区是在本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了煤炭工业和重化工业,并利用进口的铁矿石发展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第(3)题,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整顿,如采煤业向大矿井的集中等;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BCDEA
(2)A (3)ACD
(4)生产结构单一;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恶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6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中提及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都是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可从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析。第(2)题,材料二提及面临的困境: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侧面说明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措施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知识,运用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调整结构、发展交通与科技、美化环境等)回答即可。第(3)题,可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同时要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