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9上 1.1 物质的变化 创优同步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9上 1.1 物质的变化 创优同步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8-08 12:01:25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__ __ __ __
现象 __ __和__ __发生变化 常伴随__ 、 、 、 __等现象
微观变化 __ __没有改变 构成物质__ __和__ __重新__ _ _
本质区别 __ __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 __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 __化学变化
2.性质与变化
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的性质就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虽然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出来,但叙述性质时不一定就发生了变化;而物质的变化则是一个过程,常伴随发光、放热(吸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常考1 会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例题1、(2018 辽阳)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蛋糕切块 B.苹果榨汁 C.香蕉腐烂 D.冰块融化
【解析】
A、蛋糕切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香蕉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冰块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常考2 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题2、(2018 安顺)以下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铝土矿炼铝 B.液化气燃烧 C.木材制桌椅 D.海水提取镁
【解析】
A、铝土矿炼铝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铝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天然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材制桌椅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海水提取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1.(2018 湘西州)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2.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 B.酒精挥发 C.火柴燃烧 D.铁器生锈
3.(2016 淄博)如表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或现象推理得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或现象) 影响因素
A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速度比较慢,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 温度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火焰明亮 反应物的种类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应物的浓度
A.A B.B C.C D.D
4.(2018 赤峰)下列古代工艺或技术应用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钻木取火 B.在甲骨上刻文字 C.用石块磨制石斧 D.指南针指引航海
5.(2018 衡阳)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6.(2018 河北)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热水蒸发 B.蜡烛燃烧 C.滚摆上升 D.影子形成
7.(2018 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增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 新泰市二模)下列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 B.净化水 C.电解水 D.相互刻划比硬度
9.(2018 垦利县模拟)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大多数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或变化的结果
B.原子间的排列方式或结合方式发生改变,意味着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
D.人们研究物质变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物质或需要的能量
10.(2017 兰州)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生石灰和水 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 D.纯碱和稀盐酸
11.小红想研究影响过氧化氢(H2O2)分解速度的因素.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g二氧化锰粉末,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 5% 10% 15%
MnO2质量 0.2g 0.2g 0.2g 0.2g
气泡产生的速度 + ++ +++ ++++
(1)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与  的关系.
(2)为了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氧气,请你写出检验的方法:  .
(3)实验完毕,可利用过滤法回收剩余溶液中的二氧化锰粉末.在过滤过程中,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有  .要完成该实验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为  .
A.玻璃棒 B.酒精灯 C. 托盘天平 D.烧杯.
12.(2017春 南关区校级期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  ,而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  .
13.这种  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这种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14.骑行路上他们看到了一种美丽的现象﹣﹣“树挂”,“树挂”是雾汽和水汽遇冷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
(1)“树挂”的形成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树挂”的形成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分子种类 B.分子大小 C.分子间隔 D.分子质量.
15.(2017 海南模拟)某同学做了一个趣味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整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在水中取下胶塞,试管中液面上升(如图B所示).请用理化知识解释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原因   .
16.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
17.(2018 门头沟区二模)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有关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再探究.
【探究一】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四个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H2O2溶液的体积/mL 温度/℃ MnO2的用量/g 收集O2的体积/mL 反应时间
① 5 1 20 0.1 4 16s
② 15 1 20 0.1 4 6s
③ 30 5 35 0 4 98min
④ 30 5 55 0 4 20min
(1)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
(2)能说明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与其质量分数有关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探究二】MnO2的聚集状态是否影响其催化效果?
将质量相同但聚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到5mL5%的H2O2溶液中,测试结果如下:
MnO2的状态 操作情况 观察结果
粉末状 混合不振荡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块状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由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探究三】其他金属氧化物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作用?
兴趣小组同学用天平称量0.2g CuO,用量筒量取5mL 5% 的H2O2溶液,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①~⑦代表实验操作步骤).
(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CuO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支持该结论的实验证据是   .
(2)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欲比较不同催化剂CuO和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知识聚焦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形状 状态;
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
构成物质的分子;
分子;
原子;
组合成新的分子_;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一定伴随;
一定无;
知能提升突破
1.【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B、白炽灯在通电时,会发光发热,但是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有气体生成是变化的现象,不是特征。给水加热,水中的氧气逸出,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有沉淀生成,是变化的现象,不是特征。给澄清的石灰水加热,有沉淀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答案:A。 
2.【解答】解:A、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D、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答案:B。 
3.【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影响因素是催化剂,故A合理;
B、食物的变质是缓慢氧化,这一过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反应进行得快,响因素是冰箱内温度,故B合理;
C、蜡烛在纯氧中燃烧的火焰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更明亮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一样,响因素是主要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故C不合理;
D、铁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影响因素是氧气的浓度,故D合理.
答案C.
4.【解答】解:A、钻木取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石块磨制石斧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5.【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6.【解答】解:A、热水蒸发是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滚摆上升只是位置的移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影子形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答案:B。 
7.【解答】解: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爆竹声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增火燃回春浩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8.【解答】解:A、石油分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净化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电解水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相互刻划比硬度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9.【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决定着物质的宏观变化,故A正确;
B、原子间的排列方式或结合方式发生改变,意味着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故C错误;
D、人类开展化学研究,就要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制取新物质,以满足物质的需要,在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也可以满足能量的需要。故正确。
答案:C。
10.【解答】解:A、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U形管内液面a低于b,故选项错误。
B、铁粉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使U形管内液面a低于b,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使U形管内液面a高于b,故选项正确。
D、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使U形管内液面a低于b,故选项错误。
答案:C。 
11.【解答】解:(1)由题目中的数据可知,在二氧化锰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气泡产生的速度越快,所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与双氧水溶液的浓度的关系;
(2)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为氧气;
(3)过滤中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等,因不需要加热,故不需要酒精灯.要完成该实验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为漏斗.
答案:(1)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为氧气;
(3)B;漏斗.
12.【解答】解: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答案:有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3.【解答】解: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答案: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有新物质生成的.
14.【解答】解:(1)“树挂”的形成过程中只是水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树挂”的形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过程中,分子质量、分子大小和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隔.
答案:(1)物理;(2)ABD. 
15.【解答】解: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试管,故试管内液面上升.
答案: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试管内液面上升.
16.【解答】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
答案:分子;原子. 
17.【解答】【探究一】(1)由实验数据③和④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故填: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
(2)①和②中,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由数据可知产生等体积的氧气,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需时间越短;故填:①②;
【探究二】由实验现象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粉末状的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更快;这说明了粉末状二氧化锰比块状二氧化锰催化效果要好;故填:粉末状二氧化锰比块状二氧化锰催化效果要好;
【探究三】(1)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缓慢,所以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氧化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能加快其分解速率生成氧气的速率,故步骤③中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所以步骤⑥中称量的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g;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其中反应速率改变,这里是加快,所以⑦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①不复燃,③复燃;⑥固体质量为0.2 g;⑦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
(3)欲比较不同催化剂CuO和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除了催化剂的种类不同以外,温度、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及体积、CuO和MnO2的质量及聚集状态需要完全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