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古诗三首(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8 18:17:15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 我国各地风光美不胜收,所以产生了很多歌颂各地风景的古诗,你能背出几首吗?17 古诗三首会认“亦、宜”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者名片: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立意清晰。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将进酒》《蜀道难》等 作者名片: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品:《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赠刘景文》等 作者名片:刘禹锡(772年—842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代表作品:《陋室铭》《杨柳枝词》
《竹枝词》《乌衣巷》等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duàn 结构gūfānyǐnchū左右 结构zhì上下jìng 结构wèi独体 结构yáo半包围yínpánchǔmó唐?李白 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天门山景致的感受吗?先和同桌说说,再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唐]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朗读时,一定要读出长江的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天门中断楚江开 注释: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注释: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借山势突出水的汹涌。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在诗人笔下,楚江(长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两岸青山相对出 注释:
【出】突出;出现。“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23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5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 回青山 相对出孤帆 日边来山水相映动静结合雄伟秀丽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注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欲】想要。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合适。水 光 潋 滟山


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雾迷茫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晴天西湖雨天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想要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 36西湖西施晴(方好):水光潋滟
浓抹雨(亦奇):山色空蒙
淡妆总相宜唐?刘禹锡hú?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hé
湖 光? 秋?月? 两 相? 和,
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ɡ wèi mó
潭 面 无? 风? 镜?未? 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cuì
遥 望 洞? 庭 山?水 ?翠,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wàng dòng tíng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刘禹锡望洞庭注释【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未】没有。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哪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什么时间?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和”怎么理解?你能描述一下吗?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洞庭湖、秋月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比喻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镜

磨磨:打磨、擦拭。镜未磨: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这里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理解诗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无风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作者又运用了连续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远看,远远地望去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比作一个银盘子。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比作青螺。理解诗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个小巧的青螺。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赏析 这首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镜未磨”“白银盘”“青螺”不但形象地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也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心境。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诗人也不可能视大为小,举重若轻地写出这样的诗句。49洞庭湖湖月辉映 风平浪静山水一色 盘内青螺喜爱、赞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提示: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有助于背诵和默写,也可以借助图片记忆。51练习山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