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古代印度(3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古代印度(38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9 11: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印度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一 古代印度国家1、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国家有哪些?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古代印度地图印度河上游恒河公元前6世纪起
逐渐统一摩揭陀国
阿育王雅利安人入侵阿育王所立独石柱的柱顶(发现于鹿野苑废墟中)  阿育王(Asoka)是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2、古代印度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1)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2)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国家
1. 地理环境: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半岛。古代印度文明孕育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2. 早期文明: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半岛出现了早期文明。
3. 国家兴起: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进入“列国时代”。
4. 鼎盛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孔雀帝国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5. 继续发展:孔雀帝国之后,印度经历的重要王朝有贵霜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尔王朝等。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 首陀罗梵 天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印 度 的 “ 种 姓 ” 制 度婆婆杀了狗  脑袋(首)拖着走吠舍 Vaisya刹帝利
Ksatriya婆罗门
Brahman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种姓制度的特点1、种姓界限森严;2、种姓职业世袭;3、种姓实行内婚。种姓制度的影响严重地阻碍
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1. 形成: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
2. 内容;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是特权等级。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含国王、贵族和军事首领,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是特权等级。
第三等级是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供养第一、二等级,多数人无政治权利。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狩猎以及被认为低贱的职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 —“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 特点:种姓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世代相袭。职业世袭,严禁低级种姓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男女不得通婚。
4. 实质:一种严格的奴隶制等级制度(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5. 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四分五裂,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妨碍了印度人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 教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迦毗罗卫国遗址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pí]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后摩诃摩耶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蓝毗尼花园时,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就在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经考古证明,离此地西边1000公里就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妃及王宫释迦牟尼佛像(乔达摩·悉达多)  约前565~约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社会动荡和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佛教建筑上的菩提树雕刻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35岁的乔达摩·悉达多坐在一棵无花果树(后称菩提树,或菩树、觉悟之树)下开悟成佛,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佛教圣地鹿野苑佛教圣地菩提伽耶 (佛陀成道处菩提树和金刚座)  此后便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人们宣传人生的苦难和解脱苦难的修行之路。他还到各地收授门徒,传播教义,历时40多年。佛教四苦(生、老、病、死)四谛说四谛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苦谛:人生充满种种痛苦
(如生、老、病、死、离别、怨恨等)集谛:人生多苦的原因
(集中各种欲爱、贪图欲爱,因此在轮回中
不断反复受苦)道谛:灭掉苦因的方法
(通过修道达到涅槃,超脱生死,避免轮回,
不生不灭)灭谛:消灭一切欲爱
(若要不痛苦,就要灭掉苦因,消灭欲爱)基本教义释迦牟尼佛祖像玄奘(陈袆 唐三藏)经典:《三藏》  佛教经典的统称。包括经藏(素怛dá缆藏)是释迦牟尼本人的言论和教训;律藏(毗奈耶藏)是僧人的戒律及佛事清规;论藏(阿毗达藏)是就经、律中的要点进行哲学阐释或解说。
  通晓三藏的僧人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佛教文化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佛教主张现世行善修行、忍耐顺从、消灭欲望、放弃斗争,对维护统治者利益有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 佛教宣布为国教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博达佛塔建造年代不可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塔之一,也是尼泊尔最大的一座佛塔。公元前2世纪开始 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藏传佛教的文化代表——拉萨布达拉宫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身佛像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在汉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并非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玄奘(俗名陈袆)
602~664
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偃师市)人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泰国首都曼谷玉佛寺(建于1782年)韩国通度寺(建于646年)日本奈良东大寺(建于745年)朝鲜普贤寺(建于1042年)和尚尼姑浴佛节
Buddha's Birth Day  农历四月初八,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佛教仪式节日,又称佛诞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称“鬼节”。俗传去世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盂兰盆节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佛成道日”,纪念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佛教文化释迦牟尼圣诞(四月初八日又名浴佛节和佛诞节)
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又名盂兰盆节)
释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又名腊八节,或佛成道节)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
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
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日)佛教节日重要节日:浴佛节、腊八节、涅槃节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 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 主张: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主张“众生平等”,破除种姓的等级界限。
3. 经典: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
4. 发展: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佛教成为国教。
5. 传播:公元前2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1)北传:公元前1世纪末,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后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2)南传:佛教经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到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1.如果你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最有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成年男性公民商讨国家大事
C.国王至高无上,号令天下
D.众生平等,社会和谐 2.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人物:乔达摩?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