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0课《俗世奇人》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荤(hūn) 蔫(niān) 褒贬(bāo) 绰号(chuò) 抠(kōu)
蘸(zhàn) 发怔(zhèng) 撂(liào) 怵(chù) 戳(chuō)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发怔:发呆。
怵:害怕,恐惧。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本文选用义项②。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重点句子分析】
(1)由题目可知,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 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写“刷子李”一波三折,写“泥人张”则单刀直入,情节虽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怎样精读
精读一篇文章,除要了解文字意义之外,还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条理和语言条理印人脑中,成为熟套的一部分。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全神贯注地或者说一面吟诵一面体会地由慢而渐渐快地读若干遍,直到熟了,能尝到其韵味为止。所以,面对一篇课文,即使意思全明白了,也不可弃之不读了,还要认真地读,体会词语、句子内在的含义,体会作者斟酌词句的妙处,体会文章的内蕴,这样,文章才算读到家,才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刷子李》
第一部分(第1段),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
第二部分(2~3段),介绍“刷子李”的绝活。
第三部分(4~12段),以小徒弟的角度印证了“刷子李”名不虚传。
《泥人张》
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泥人张”的名气。
第二部分(2~10段),写“泥人张”和海张五的初次交锋。
第三部分(11~13段),写“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2)中心意思
《刷子李》
通过写小徒弟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的故事,描写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以及他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泥人张》
通过描述泥人张反击海张五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
(3)写作特点
语言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情节曲折有致。
【课文写作特色】
1.叙事一波三折,曲折动人。
2.选材精当,借小事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3.语言本色朴素,活泼幽默,极富表现力。
【课本习题提示】
一、“刷子李”之奇在于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竹,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1.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突出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无回旋余地。
3.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为了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作者运用了这样强烈的夸张后,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付”了。
三、文中这几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四、略。
【同步达纲练习】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字。
吃荤( ) 发蔫( ) 褒贬( )( )
chuò( )号 屏zhàng( ) kōu( )泥巴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名鼎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对比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4)把下面一段话正确排序。
①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②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③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④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⑤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答。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粗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它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hūn niān bāo biǎn 绰 障 抠 (2)①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造句略。②名气很大。造句略。 (3)D (4)②⑤④③①(5)①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②“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③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如果只写“技艺高超”,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④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即“寻觅”的意思。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