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引入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引入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9 14:32: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1张PPT。乘法引入
(几个几相加,从加到乘)一、教材分析《乘法引入(几个几相加,从加到乘)》 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中的内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等名称。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景——游乐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一、教材分析乘法引入的语言核心是“6个3(6个3连加)就是6×3”。
与儿童交际语言的使用相一致,顺应了儿童语言。
教学思路:情境引入——自主探究——巩固拓展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通过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缺乏什么是乘法,怎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概念。
针对以上学情我具体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发现、自主学习的方法展开教学。三、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发现数量相同的重复行为或
雷同情节,并能够用“几个几”来描述;
知道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计算几个几的
和;
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从而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使用乘
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的和。三、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与方法 初步应用乘法概念观察生活现象,
在与相同加数连加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
计算比较简便,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目标制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能够用“几个几”来描述重复行为和雷同情节,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清几个几,能用乘法算式描述几个几的和,通过同数连加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二、自主探究
三、巩固拓展有( )条船,每条船中都有( )人 设计意图:
从主题图的引入,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看图,组织学生说一说图中的重复行为和雷同情节。2个44+4=83个44+4+4=12我看到了a叠椅子,每叠有b个,
就是a个b设计意图: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语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说的环节中,不仅设计了个别学生说一说,还要求同桌说一说,全班一起说一说,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充分感受连加的意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针对上面的学习进行模仿巩固的。 加法算式:0+0+0+0+0+0=0
6个0设计意图:
6个0的探究是让孩子们通过直观行为的讨论来获得。如果香肠被吃完了,那么此时每个盘子还剩下几?有这样的几个几?学生根据图片很快就得到6个0连加是0。4+4=84+4+4=124+4+4+4+4+4=245+5+5=156+6+6+6=240+0+0+0+0+0=0相同加数设计意图:为下面从加到乘作了铺垫,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设计意图:
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怎样书写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连加?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学目标:
1、我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我会读乘法算式。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4+4=84+4+4=124+4+4+4+4+4=245+5+5=156+6+6+6=240+0+0+0+0+0=0相同加数 1、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比较:你更喜欢哪种算式?设计意图:
在认识了乘法的读法和写法之后,要求学生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便于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再次加深学生对于“同数连加,如果用乘法表示,算式就简便”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1、完成书本第11页练一练。9/27/20181、完成书本第11页练一练。 ( )个3 ( )×( )=( )( )×( )=( )2、圈一圈,填一填。
3、判断。
(1)上图表示4个5 …… …………… ( )
(2)8+7+8=3×8 ………… ………… ( )
(3)100×0=100 ………… ………… ( )
(4)4×3=12中的12叫做积………… ( ) 4、应用。
桌子上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6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算式: ( )
5、智慧题。
3+3+3+9+3=21
乘法算式:( )×( )=( )练习设计意图: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基础题,练一练、圈一圈填一填、判断、应用。拓展题引导学生把不满足乘法要求的连加转换成乘法,再次提升学生对乘法含义的掌握程度,注重了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