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22 狼牙山五壮士 沈重 1930年生,原名沈绍初,浙江桐乡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原晋察冀日报记者,身体有残疾,一目失明。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重点)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难点)要求会写的字miào
庙【读音提醒】不要读成“mào”。
【生字释义】①供奉神佛或
历史名人的处所。②旧时供
奉祖宗神位的处所。本课“龙王庙”的“庙”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庙(庙会)(庙宇)(寺庙)届(jiè)(届时)(届满)
【巧记有方】“广”字下面一个“由”。
【例句展示】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谚语链接】依神神跑,靠庙庙倒。
【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书写指导】“广”的撇应
充分伸展,“由”上宽下收。wù
务【生字释义】①事情。②务必。③从事;致力。本课“任务”的“务”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务(务实)(任务)冬(dōnɡ)(冬天)(冬季)
【巧记有方】初冬生劲节。
【例句展示】这份文件务必在十点钟以前打印出来。
【成语在线】当务之急、不务虚名
【谚语链接】清官难断家务事。
【歇后语】司务长买饭票——公是公来私是私
【书写指导】上大下小,“夂”要大一点儿。gě
葛【读音提醒】多音字,另读“gé”。
【生字释义】姓。
【辨字组词】葛(姓葛)蔼(ǎi)(蔼然)(和蔼)
【巧记有方】喝掉左边,落在上边。
【例句展示】葛振林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谚语链接】遇事多商量,赛过诸葛亮。
【歇后语】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书写指导】“艹”横较长,“曰”要写得扁些,“勹”要舒展。hǒu
吼【读音提醒】不要读成“kǒng”。
【生字释义】①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呼喊。②(猛兽)大声叫。本课“大吼一声”的“吼”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吼(吼声)(吼叫)(怒吼)孔(kǒnɡ)(孔雀)(钥匙孔)
【巧记有方】孔子到国外。
【例句展示】怒吼的北风,卷起漫天冰雪。
【成语在线】河东狮吼
【书写指导】“口”小而偏上,右部竖弯钩有明显的曲臂状。qiāng
腔【读音提醒】不要读成“kōng”。
【生字释义】①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②说话的腔调等。本课“满腔怒火”的“腔”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腔(胸腔)(口腔)(唱腔)膛(táng)(胸膛)(开膛破肚)
【巧记有方】空前明月在。
【例句展示】听说话的腔调,他像是山东人。
【成语在线】满腔怒火、装腔作势
【谚语链接】隔条坳,不同道;隔条江,不同腔。
【歇后语】看油条唱歌——油腔滑调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穴”字头覆盖下部。qí
崎【生字释义】倾斜;不平坦。
【辨字组词】崎(崎岖)(崎径)骑(qí)(骑马)(骑兵)(骑车)
【巧记有方】山大即可。
【例句展示】这条山路崎岖不平,我们走得很困难。
【谚语链接】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
【书写指导】左短右长,右上部的“大”要写得稍小。qū
岖【生字释义】[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辨字组词】岖(崎岖)呕(ǒu)(呕吐)(呕心沥血)
【巧记有方】山边一个叉路牌。
【例句展示】这本自传里记录着他崎岖坎坷的一生。
【谚语链接】崎岖路上的石头,磨不破脚底的老茧。
【书写指导】“区”撇、点的交叉点在横中线上。shī
尸【读音提醒】翘舌音,不读“sī”。
【生字释义】死人或死去的动物的躯体。
【辨字组词】尸(尸体)(僵尸)(尸横遍野)户(hù)(户口)(窗户)
【巧记有方】云飞出层。
【例句展示】人要是混日子,无异于行尸走肉。
【成语在线】行尸走肉、借尸还魂
【歇后语】踩死蚂蚁也要验尸——过分认真
【书写指导】横折略向左倾斜,撇要舒展且较长。zhǎn
斩【读音提醒】不要读成“zǎn”。
【生字释义】①砍。②比喻敲竹杠;讹诈。本课“斩钉截铁”的“斩”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斩(斩首)(处斩)折(zhé)(折叠)(折扣)
【巧记有方】暂时离开一日。
【例句展示】他做决定从不犹豫,向来斩钉截铁。
【成语在线】斩草除根、披荆斩棘
【谚语链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书写指导】左部提画左伸右缩,右部竖画向下长伸。zhuì
坠【读音提醒】不要读成“duò”。
【生字释义】①重的东西往
下垂。②从高处落下。本课
“坠落”的“坠”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坠(坠落)(坠马)(坠毁)垫(diàn)(垫子)(垫背)
【巧记有方】土上列队。
【例句展示】一颗陨石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成语在线】摇摇欲坠、天花乱坠
【谚语链接】朝看水东流,暮观日西坠。
【歇后语】媒婆夸闺女——天花乱坠
【书写指导】“阝”竖不宜长。“人”字舒展,“土”字底横长。báo
雹【读音提醒】不要读成“páo”。
【生字释义】水蒸气遇冷后结成的小冰球或冰决。
【辨字组词】雹(雹子)(雹灾)(冰雹)雾(wù)(雾气)(薄雾)
【巧记有方】“包”头有“雨”。
【例句展示】天气预报说今晚有冰雹。
【成语在线】雷霆电雹、陨雹飞霜
【歇后语】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杆司令
【书写指导】上部笔画布局匀称,覆盖其下,下部末笔要舒展。chóu
仇【读音提醒】多音字,另读“qiú”。
【生字释义】①仇恨。②仇敌。本课“仇恨”的“仇”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仇(仇恨)(报仇)(复仇)亿(yì)(亿万)(一亿)
【巧记有方】右边加一到十(九),左边加一到千(亻)。
【例句展示】他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成语在线】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谚语链接】有仇不报非君子,有冤不伸枉为人。
【歇后语】念完了经打和尚——有用是亲,无用是仇
【书写指导】右部稍宽,横折弯钩向右上倾斜,竖撇较长。hèn
恨【读音提醒】不要读成“hèng”。
【生字释义】①怨恨;仇视。
②悔恨;不称心。本课
“仇恨”的“恨”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恨(可恨)(遗恨)狠(hěn)(狠毒)(凶狠)
【巧记有方】无头不成良,有心在一旁。
【例句展示】大家对造假者都恨之入骨。
【成语在线】恨之入骨、抱恨终天
【谚语链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歇后语】哑巴咬牙——说不出心里恨
【书写指导】“忄”窄长,
“艮”竖提较长,捺要舒展。tiào
眺【读音提醒】不要读成“yáo”。
【生字释义】从高处往远处看。
【辨字组词】眺(眺望)(远眺)挑(tiāo)(挑选)(挑剔)
【巧记有方】砍去桃木,举目远望。
【例句展示】我站在山顶眺望着四周的美景。
【书写指导】“兆”字以中部为主笔,两侧笔画相呼应。读写错混提示1.“吼”的声母是“h”,不是“k”;“绷”为多音字,在本课读“běng”;“抡”在本课读“lūn”,不要读成“lún”。
2.“葛”不要多写一竖;“仇”不要多写一点。(注:“葛、吼、崎、岖、尸、斩”见“要求会写的字”)要求会认的字一字多音同音字词新词解释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或优越的地位或态势。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斗志高昂,无所畏惧。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本文指五位战士英勇跳崖时嘹亮的口号响彻天宇。近反义词近义词:
进犯——进攻 掩护——保护 沉着——从容
豪迈——豪放 依托——依靠 屹立——矗立
眺望——远眺
斩钉截铁——毫不犹豫
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反义词:
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
胜利——失败 激动——冷静
全神贯注——左顾右盼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昂首挺胸——垂头丧气一词多义转移:
①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例句:小优是个腼腆的女孩,一和陌生人碰面,视线就赶紧转移开。
②改变。
例句: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词义辨析屹立——矗立课文解读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①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句解:“一次又一次”说明了敌人进攻的次数多,表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顽强。这句话既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又是总起下文的中心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ɡ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ɡ)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句解:这四句中,“指挥”“命令”“吼”“抡”“瞄准”等词语是对五位战士的动作描写。“沉着”“绷得紧紧”“全神贯注”等词语是对五位战士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五位战士一心拖住敌人、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②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表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和对敌人的痛恨。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句解:“斩钉截铁”说明班长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位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对祖国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句解:“把敌人引上绝路”,更能体现出战士们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敢于牺牲的英勇气概。]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简略地介绍了五位战士决定牺牲自己,把敌人引上绝路。五位壮士④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句解:概括地介绍了诱敌上山途中,五位战士英勇歼敌的情况。]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⑤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⑥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句解:“叽哩呱啦”“纷纷滚落”形象地描绘出了敌人的可耻下场。]
段析:本段生动具体地介绍了五位壮士在班长的沉着指挥下,英勇杀敌的壮观场面。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句解:“用尽”一词体现了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同时这句与上段中“把手榴弹插在腰间”一句相互照应,突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的作用。]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句解:战士们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他们脸上却“露出胜利的喜悦”,可见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着完成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为能完成这一任务而感到高兴。]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⑦[句解:“这声音”指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从“这声音”中可以体会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地跳下悬崖。 知识链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简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疑解惑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形势。
②“横七竖八”一词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杂乱,说明敌人的伤亡惨重。从侧面写出五位战士英勇杀敌的结果。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里没写出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战士们的想法和班长是一致的。表明了他们非常赞同班长的做法。④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称作“战士”,而后半部分改为“壮士”?
因为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掩护群众和连队连转移的任务,很好地履行了战士的职责,所以称作“战士”。又因为他们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也没有退路可走,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最后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跳下了悬崖,所以称作“壮士”。⑤这几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战斗过程?
具体介绍了班长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战斗武器,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在最有用的时刻。从“他举起石头”指挥战士“用石头砸”这个举止,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善战。“砸”字体现出战士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⑥这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砸下的石头非常密集,“砸”的动作非常迅猛、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五壮士对侵略者的仇恨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⑦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本文通过记叙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赞扬了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1.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条理清楚。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五壮士接受任务,接着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然后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者对“接受任务”和“引向绝路”这两部分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峰顶歼敌”和“英勇跳崖”这三部分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从中可以学习到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安排材料的时候,要把最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写详细,其他有联系的部分就应该写得概括、简略的方法。面对一条通往部队主力转移方向的路,一条通向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绝路,五位壮士毅然选择了后者。他们把生的机会留给群众和部队主力,把绝路留给了自己!最后,他们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从容、悲壮地相继跳下悬崖,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页。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应该像革命先辈们那样心系祖国,继承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课内: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粉身碎骨
昂首挺胸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课外:
爷爷虽年逾古稀,但仍是一腔赤诚。他那正直、坦荡、无私、宽容的人品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