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教养 同步教学((自带音频课件+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论教养 同步教学((自带音频课件+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8 14:57:40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论教养
部编版 九年级上
观看图片后谈谈你的感受。
看了这些图片后,在内心里想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教养
教养是什么?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
走近作者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 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 论家。他把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中。他的研究涉及了俄罗斯10至17世纪文学的所有重要方面,留下了1000多部著作,成为俄罗斯古代文学史、文化史当之无愧的权威。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一、预习检查
听朗读,正读音
1.读准字音
贸(mào)然 恪(kè)守 允诺( nuò )
汲(jí)取 自持(chí) 涵养(hán)
扭捏(niē) 箴(zhēn)言 尴尬(gāngà)
大发雷霆(tínɡ) 彬彬 (bīn)有礼
自吹自擂(léi) 疲惫不堪(kān)
矫(jiǎo)揉造作 附庸(yōng)风雅
絮絮( xù )叨叨
2.理解词义
恪守:
汲取:
自持:
箴言:
涵养:
贤达:
彬彬有礼:
一意孤行:
附庸风雅:
严格遵守。
吸取。
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形容规谏劝诫的话。
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 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缺乏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活动。
矫揉造作:
漠不关心:
随心所欲:
轻而易举:
絮絮叨叨:
徒有其表:
随机应变:
扭捏作态:
比喻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 么。随,任凭;欲,想要。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 时机,形势。
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 或自然的。
二、文本探究
新知讲解
(一)【问题解读】从题目看,我们从中获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后明确】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 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 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 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讲习导入】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 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 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知讲解
【预读思考】
1.什么是教养?教养的表现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把关键语句和词语画出来。
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
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新知讲解
【预读结果】
中心句
关键词: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缺乏教养蠢到极点(一再否定)
有教养的人。
举止都保持一致,稳重随和。
优雅风度。关照态度。切记不要互相妨碍。
新知讲解
【文本初探】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①、②):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 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 的教养。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 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8):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写作思路】(板书设计)
教养的来源
论 教 养
无教养的表现
家庭、学校、自身
有教养的表现
教养的核心:
教养的表现
优雅风度
教养的本质:
尊重他人
做有教养的人
【深层探讨】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 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3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承接上文“教养”,引出下文教养的“表现”,总领第二部分的论述。
在家里、在亲朋之间的表现
3.看文章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 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中 先谈 “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 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同时,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 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 何做到有教养。
(1)无真正教养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同学们默读第4段,把刚才画出来的再仔细查看一遍。如果有遗漏,现在补充完整。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接受父母的关爱,想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在家里,不管不顾,把音量放得很响,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缺乏教养
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蠢到极点
(2)有教养的人有哪些表现?
尊重别人;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稳重随和。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
(4)“教养”的实质是什么?
“教养”的实质是尊重。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第13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引出下文。
5.(1)作者批驳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对优雅的正确看法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②进而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③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④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6.请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 “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 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 形成优雅的风度。
7.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 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 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8.你是如何看待“教养”和“风度”的?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讨论后明确】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 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 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优雅” 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
“优雅”是“有教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 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 优雅,反之亦然。
9.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紧扣文题,结尾画龙点睛,指 出做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
【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 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 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
本文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有教养”和“无教 养”的种种表现,在这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如课文⑤-⑩自然段列举的是无教养的表现,这些表现既是举例,又是对比。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2.行文活泼,思路清晰。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文章思路清晰,从什么是教养,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点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者先列举了“无教养”的表现,再列举“有教养”的表现,再由“教养”转到“风度”,最后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呼吁大家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范(diǎ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答案:A
解析:A.“恪”应读作“kè”,“箴”应读作“z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解析:B.“杉杉”应写作“彬彬”;C.“莫”应写作“漠”;D.“世”应写作“事”。
A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 爱是理所当然的。
解析:B.“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
4.下面 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传承文化”与“传递感情”互换位置。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把(或被)”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品尝”改为“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文章第八至十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
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四、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教养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2.关于教养名言名句整理。
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葛洪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吴兢
探索别人身上的美德,寻找自已身上的恶习。——富兰克林
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劳伦斯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马南
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宋朱熹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札记》
3.推荐阅读利哈乔夫的《择善而从》。(文稿下发)
深人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 们向上向善、 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习近平
学习了课文,希望大家今后都能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善与美书简》试读:第三封信 择善而从最重要
人生最重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增长。而所谓善——首先指的是所有人的幸福。构成幸福的因素很多,生活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任务,每次都必须妥善解决。可以通过细小的事情施惠于人,可以思考重大的善行义举,但大事小事不可分割。我曾经说过,许多事情是从小处做起,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是在亲人们中间萌生的。 儿童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爱的范围不断扩大,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虽然这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你爱自己的家庭,没有必要仇恨别人的家庭;你是爱国主义者,没有必要仇视别的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存在深刻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对自己祖国的爱,而后者,强调的是对所有其他民族的恨。 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而爱与友情逐渐增长,扩展到许多方面,却能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变得更加崇高,而站在爱与友情中心的人——则变得更加明智。爱,不应该是无意识的;爱,需要理智。这意味着,爱必须结合一种能力,那就是善于发现缺陷,善于向缺陷进行斗争,对待你所喜爱的人是这样,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爱,必须同智慧结合,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爱,不能是盲目的。盲目的亢奋(这种情感甚至不能叫作爱)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对于日尔曼的盲目亢奋,导致了纳粹主义(“日尔曼高于一切!”是德国沙文主义歌曲的一句歌词);对于意大利的盲目亢奋——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诞生。 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缺乏善良因素的精明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要知道圆滑随时需要掩饰,而智慧却是坦诚可靠的。智慧,从不欺骗别人,首先是不欺骗智慧者本人,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细微处见高远”、“青春与毕生”、“择善而从最重要”,是我谈过的三个命题。能否用一个词对三个命题加以概括呢?能。这个词就是:诚实!对重大原则保持诚实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诚实,对祖国要诚实,对家乡要诚实,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诚实。诚实,归根结底,是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诚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课题 论教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2.通过比较,理解生活中哪些是有教养的表现。3.明白作者的观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4.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段,分析举例论证的具体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谈感受。 自由发言谈感受 引出“教养”,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 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 论家。他把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中。他的研究涉及了俄罗斯10至17世纪文学的所有重要方面,留下了1000多部著作,成为俄罗斯古代文学史、文化史当之无愧的权威。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预习检查】1.读准字音贸(mào)然 恪(kè)守 允诺(nu ) 汲(jí)取 自持(chí)涵养(hán)扭捏(nie) 箴(zhēn)言 尴尬(ɡān) 大发雷霆(tínɡ) 彬彬 (bīn)有礼 自吹自擂(léi) 疲惫不堪(kān) 矫(jiǎo)揉造作 附庸(yōng)风雅 絮絮(xù)叨叨2.理解词义恪守:严格遵守。汲取:吸取。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箴言:形容规谏劝诫的话。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 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附庸风雅:缺乏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活动。矫揉造作:比喻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 么。随,任凭;欲,想要。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 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 或自然的。【文本感知】从题目看,我们从中获得到哪些信息?【答案】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 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 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 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 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阅读导引】预读思考:1.什么是教养?教养的表现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吧关键语句和次画出来。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预读成果展示】【层次划分】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③-12): 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 的教养。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 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第三部分(13-18):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教养的来源:家庭、学校、自身论 无教养的表现教 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 做有教养的人养 教养的核心:优雅风度教养的本质:尊重他人 【深层探讨】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 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第3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的表现。首先要看他在家里、在亲朋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明确】承接上文“教养”,引出下文教养的“表现”,总领第二部分的论述。3.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 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 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 何做到有教养。作者在文中 先谈 “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 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1)无真正教养表现在哪些方面?(2)有教养的人有哪些表现?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教养”的实质是什么?“教养”的实质是尊重。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4.第13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引出下文。5.作者批驳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②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③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④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3)对优雅的正确看法是什么?6.请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 “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 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 形成优雅的风度。7.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 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 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8.你是如何看待“教养”和“风度”的?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 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 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优雅” 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答案】 “优雅”是“有教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 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 优雅,反之亦然。9.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紧扣文题,结尾画龙点睛,指 出做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课堂总结】【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 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 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写作特色】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 本文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有教养”和“无教 养”的种种表现,在这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如课文⑤-⑩自然段列举的是无教养的表现,这些表现既是举例,又是对比。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2.行文活泼,思路清晰。本文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文章思路清晰,从什么是教养,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点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了解作者,认识是个了不起的有教养的人主动积极作答讨论交流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思路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检查预习情况引导思考,激发兴趣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板书归纳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典范(diǎ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B.涵养(hán)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D.谦让(qiān)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解析】:A.“恪”应读作“kè”,“箴”应读作“zhē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C.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D.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解析:B.“杉杉”应写作“彬彬”;C.“莫”应写作“漠”;D.“世”应写作“事”。)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解析:B.“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传承文化”与“传递感情”互换位置。(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把(或被)”删去。(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品尝”改为“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5.文章第八至十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 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
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教养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2.关于教养名言名句整理。凡是一个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仅是有力量,而且要优美,坚实是不够的,就是有用也无济于事,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办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欢。——洛克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戴尔·卡耐基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葛洪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吴兢探索别人身上的美德,寻找自已身上的恶习。——富兰克林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劳伦斯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马南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宋朱熹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札记》3.推荐阅读利哈乔夫的《择善而从》。(文稿印发) 引导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语文能力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课件展示,抛砖引玉)理解教养,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课堂小结 引用习近平的话作结:深人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 们向上向善、 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习近平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