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原创试题。(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期末原创试题。(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1 00: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单选试题)和第Ⅱ卷(非单选试题)。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注意事项: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本部分共3答题,共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离骚》
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看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进谏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刘勰曾有「不见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 ?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1.下列关于屈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的文才令人赞叹,人格令人敬佩.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屈原那样为正义直言进谏的人了。
B.屈原的一生是忠君爱国的一生,他在那些为了金钱美女而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奸邪小人面前,足显其高大的形象。
C. 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D.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命途多舛。他经历了被楚怀王器重到被疏远排挤的痛苦过程, 「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2.关于「离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因为其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B.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作者认为只有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合乎情理.
C.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 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D. 如刘勰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离骚》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B.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 艰险和命运的多舛。
C. 「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却无法形成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D.??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物,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人格的形成作用甚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适得府君书 适: 刚才。 B. 君尔妾亦然 然: 这样
C. 黄泉下相见 相: 相互 D. 作计乃尔立 作计:制订计划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B.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C.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6.下列说法不符合上文的一项是( )
A.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刘兰芝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以“自
挂东南枝”来做最后的反抗,双双为爱情而死,死得凄婉但也悲壮。
B.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写二人死而犹生的动人情景,表达出诗人及善良人的美好
愿望,诗人也以此告诉后来人,”戒之慎勿忘”。
C.上文为故事的高潮、结局和尾声。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真挚情感和
不幸遭遇,令人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
D. 这首诗以朴素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地塑造了
典型的人物形象。但尾声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让人想到现实也会有这样的美满结局。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5分)
(2)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8-9题。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⑴,彼稷之苗。行迈靡靡⑵,中心摇摇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⑷?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⑸。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
【注释】
⑴黍 稷(shǔ?蜀 ?jì记):两种农作物。黍,小米;稷,高粱。离离:行列貌。  ⑵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  ⑶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⑷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⑸噎(yē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8.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写法?全诗塑造了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9.全诗共三章,作者通过写黍稷的变化来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是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3)指如削葱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⑴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⑵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⑶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⑷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⑸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⑺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⑻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⑼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⑽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①,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⑾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内容上看,作者通过对杭州西湖的荷的描写,衬托出自己门前荷的美,这就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在自己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
? B.文末,作者写到寒冬将至,荷花,荷叶不见,而荷花会在冰下做着春天的梦,这就寄寓了作者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也突显了作者的苦闷之情。
C.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主要顺序,从投入莲子开始,往后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等以后几年池塘的景象,空间不断转换。
D.作者的感情也是由第一年盼望到失望进而就在第二年未变为完全灰心。又到一点惊喜,但失望还是多数,最后出现了奇迹,因而表现了作者的伤悲与无奈。
E.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2)“季荷”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作者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变化?(6分)
(3)鲁迅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谓所无。”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
你的理解。(4分)
(4)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5)试比较阅读《荷塘月色》和《清塘荷韵》,分析它们在写法上的相似
点和内容上的差别?(6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注意事项:
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共2大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煤 屑(xiè) 芊 影 (qià) 花 蕊 (ruì) 小人所啡(féi)
B. 蕈 菌(xùn) 芰 荷(jì) 葳 蕤(wéi) 青青子衿( jīn)
C.吐 哺 (bǔ ) 攘 诟(gòu) 袅 娜(luó) 龙 子 幡(fān)
D.可 掇 (duō) 伶 俜(pīng) 溘 死 (kè) 鲈 鱼(lú)
1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自然是方枘圆凿,难以合
一,东西方哲学家都认可这一点。
B. 美国总统特朗普听了,像丢失了魂魄,垂头丧气,顿时偃旗息鼓,甩门而去,对反对者恨得牙齿痒痒。
C. 俗话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各国股市纷纷下挫,没有一丝反转象迹象的时候,
一叶之秋,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时代就要到来了。
D.面对叙利亚动荡不安的局势,欧美诸国领导人寝食难安,猗郁不已,叙利亚人民更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1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俞正声作全国人大常委
会工作报告。
B. 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9号上午向部分提交申请的媒体开放重庆代表团的讨论,
重庆代表就重庆的发展以及外界关注的议题回答提问,整场活动超过3小时。
C. 据报道,联合国会议此前就卡塔尔、美国和欧盟等58个国家和组织提出的最新一份
谴责叙利亚当局镇压平民的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使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投了反对票。
D. 昨日下午,葛剑雄向记者介绍,今年已呈交了一份名为《关于调整五年计划起讫时间
与每届政府任期一致并设定财政年度的提案》。
15.续写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让其和前文在结构上一致,内容上浑然一体。
( 2分)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字数不超过21字。( 3分)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单立娟):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答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提问时说,诸如各位所知,外交部负责人最近发表了谈话,提出了中方关于处理和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六点主张和呼吁。中国领导人就此问题在不同场合阐述了中方的观点,中国外交部有关官员也正在同各方交流看法,我本人也同一些方面的负责人通过电话或者当面交谈。
他表示,中国的上述立场、主张和倡议,特别是最近外交部负责人发表的谈话,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答案:------------------------------------------------------------------------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①----------------?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②________________, “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七、作文 (60分)
18.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千奇百态, 四季轮回,色味不一,风姿各异.无论我们生活在何方,到何处旅游,我们都能领略到她的神韵,而人的存在,更增其活力,添其异彩。请根据自身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选出一景点,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游记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立,③文体特征鲜明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 案
1.A( 错在不合逻辑,与现实不吻合)
2.D(A.《离骚》不是《楚辞》。B.错在司马迁和王逸注释的内容混淆,C.错在与原文内容相反)
3.A(B错在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合乎实际;C错在“却无法形成”;D错在“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人格的形成作用甚小。”)
4.D(错在望文生义,应为“下定决心”)
5.A
6.D(错在“但尾声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让人想到现实也会有这样的美满结局。”)
7.(1)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2)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8. ① 兴, 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 ②塑造了一位内心充满怅惘心智高于常人、而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悲哀者形象.
9. ①通过写黍稷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②第一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由眼前的一片葱绿景象想到昔日的繁盛与奢华,今昔对比,更增添了诗人的郁懑和忧思。③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10.(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
(3)口如含朱丹
11.(1)AE
(2) 经历的阶段:①莲子被种于淤泥中孕育新生,②从纤弱转成茁壮,
在冬眠中做着春梦,在春天重生。作者的感情变化:①下莲子后的期望,
②叶未长出水面的些许失落,③迹出现后的淡淡喜悦与灰心,真正奇迹出
现后的狂喜。
(3) ①季老撒下莲子时就就是撒下了希望,而这希望是在他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期望、失落、淡淡的喜悦、灰心等复杂情绪才出现的真正奇迹。②这就启迪我们应当播下人生希望的种子,要不断努力追求卓越,耐心坚持,梦想终会成真。否则,人生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成就。
(4)①荷花在冬天凋谢,会在春天盛开。②人生也如同荷花一样,在经历
了挫折遭遇困境之后,必然会迎来一帆风顺与成功。
(5)写法上:①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情景交融和动静结合的写法,②都采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格。③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刻画景物特征,表情达意。内容上:①《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写和对江南采莲习俗的联想来表达自己想超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②《清塘荷韵》则通过叙述“季荷”的生长过程和不同阶段的情态描绘,揭示哲理:万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不可能是坦途,但风雨之后必定见彩虹。
12.A(错在“芊”—倩,读音为qiàn; 啡---腓)
13.D(猗郁不已:长时间繁盛的样子)
14.C(缺主语,删掉“使”)
15.我爱自思,也爱博论。
16. 中 方 在 叙 利 亚 问 题 的 立 场 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支 持。
17. ①儒家的“人治”主义重视什么?②从这一角度看,③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18.作文
试题解读
这是一套原创题,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为依据,以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为原则,所选阅读材料和诗歌鉴赏材料均同教材练习紧密,甚至是直接选自课文。考察的重点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更重视学习教材,认真听课,稳步提升语文素养,最后达到高考要求;语言文字运用题既考查了教材知识要点,又同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社会人生,做一个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人;作文题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散文单元写作技能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系数为0.61,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易度较为恰当。
1---3题着重考查学生提取文本传递的主要信息的能力、抓住细节的能力、和理解分析文本中逻辑 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的能力;4---7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学生上课的听课能力;8---9题考查学生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10题考查的是学生背诵名篇名句的能力;11题考查学生提取文本所传递的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比较鉴赏能力以及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12.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13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常用成语含义和正确用法的能力;14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辨析病句类型的能力;15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意和仿写句子的能力,以及教材知识迁移能力;16题考查学生把握语段大意概括语段的能力;17题考查学生读懂文段根据上下文推断应写语句的能力,从而让文段语意连贯;18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作文的能力以及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