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1 00: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
1902年,《新小说》杂志分析发现梁启超的科幻理念有深度哲理和全新视野两部分。科幻作品必须兼顾科学和哲学,以高深学理作为核心,它应该是一种通向形而上学的富于想象力的文学。他认为科幻小说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空间。“寄思深微,结构宏伟”是梁启超给凡尔纳小说《十五小豪杰》的一个小批注,与另一些批注汇总起来,能传达出梁启超对科幻文学作为形而上的文学思考和对那些形而下的故事或物理现实的方法关注。另一位在中国最早研究、翻译、点评、阐述科幻文学的先行者鲁迅提出科幻小说应该具有“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并指出“导中国人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鲁迅更多关心科学技术如何到达普通百姓,被编织进日常生活。
在 1902—1949 年之间,许多对科幻文学的看法几乎没有超越梁启超和鲁迅所创建的那种两极文学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幻应该是一种吸纳西方文明、倡导科学精神、传播正确知识的“鲁迅式”思维逐渐壮大。在科幻文学领域内,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也渐渐显露出雏形。
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科幻文学领域中对无形创作禁区的突破也逐渐展开。1978 年童恩正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大胆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就饱受争议的海外华人的爱国精神平反。他在另一短文中提到,包含着科幻文学的科学文艺作品,其主要目标可能不是普及科学,而是传达一种科学的人生观。顽固忠实于旧有模式的人以童恩正为代表的科幻理论是“灵魂出窍的文学”,反思社会变革的科幻文学是“精神污染”为由,对其大加鞭笞。很快,这场文学争论被诉诸政治权力的裁决,科幻一方最终败北。直到20 世纪末,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意识形态控制放松之后,梁启超式科幻思维才再度活跃。
从中西科幻文学的不同阐释表现来看,西方科幻文学一直将科学作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状态下讨论科学的发展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跟第三世界完全没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状态下所创作的科幻作品完全不同。其次,以西方自主步伐下的科学发展所谈论的“科学”和“变化”,跟处于垂死的封建王朝和在帝国主义侵凌封锁下试图找到生存空间的知识分子谈论的“科学”和“变化”有着天壤之别。近现代中国急迫地需要科学,需要富国强兵,需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胜的现实,促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促成了中国式科幻阐释的诞生。
消费主义兴起,精英文化消解,后现代扁平化组织的出现,将使科幻文学进入流行文化的范畴,科幻将是卡通、动漫、小说、电影、游戏、城市创意等多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元素。在诸多后起的作家的的创作中,科幻文学脱离了科学和历史责任的重压,将成为获得心灵全面自由的想象的飞船,也将成为新世纪中新一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精神补助品。(删改自南方文坛《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
1.下列关于“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应该沿着科学上行,能有所创造,到达全新的哲理境界,建立一种新的、高瞻远瞩和富有想象力的视野。
B.科幻小说具有“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科幻应该沿着社会等级下行,尽量被纳入日常生活并渗透到寻常百姓。
C.科幻是一种吸纳西方文明、倡导科学精神、传播正确知识的思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一直保持着话语霸权。
D.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科幻文学将进入流行文化领域,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将科幻变成多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元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给凡尔纳小说《十五小豪杰》的一个小批注和另一些批注传达出梁启超对科幻文学作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和关注。
B. 中西科幻小说的不同阐释表现之一是自主步伐下的西方“科学”和“变化”与试图找到生存空间的知识分子谈论的“科学”和“变化”不同。
C.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一反科幻小说服务科学普及的论调,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就饱受争议的海外华人的爱国精神平反。
D.1978年的这场文学争论被诉诸政治权力的裁决,科幻一方最终败北,继续鲁迅式科幻思维一家独大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 世纪末,科幻创作都紧紧围绕着科学普及,几乎所有中国作家的创作都直接为科学普及服务。
B.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科幻文学领域中对无形创作禁区的突破表现为作品开始传达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C.科学是西方的本土文化,由于第三世界完全没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所创作的科幻作品和西方的作品比较是截然不同。
D.中国式科幻文学阐释的诞生,使之认识到需要科学来富国强兵,需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胜。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8题。(17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石钟山记(节选)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信可乐也 信:实在,确实
C.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往 D.汝识之乎 识:认识,明白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喻之于怀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及其所之既倦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虽趣舍万殊 虽世殊事异
D.因笑谓迈曰 或因寄所托
6.下列各项对原文理解不整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文字中出现的“永和”、“元丰”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纪年方法,即帝王年号纪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干支纪年。
B.《兰亭序》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C.《兰亭序》第四自然段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批判“一生死”、“齐彭殇”的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D.《石钟山记》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同时要广学博识,善于从古人学习。
7.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8分)
(1)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4分)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8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0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删节)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9.全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10.诗歌写景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写景,请分析其中一种手法。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氓》中氓妇告诫后来的女性不要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表现屈原身处困境却不愿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 , ”从侧面渲染了客人洞箫音乐的感染力。
(4)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散文阅读(22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芦花浅水边
宫凤华
①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却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②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的从容淡定。
③芦花,枯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褐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芦花无言而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芦花,谛听飕飕秋声,凝望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吟诵采薇蒹葭之章,歌明月汉关之诗,进入一种诗化境界,忘了时间和惆怅。
④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
⑤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驮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身处其境,想起汪曾祺《受戒》中“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半丝线”的美妙文字。
⑥芦花摇曳的黄昏,身姿窈窕、挎篮背篓的村妇往往到苇丛中拾柴。那颀长粗壮的芦苇在闪亮的镰刀下温驯地躺在脚边。芦苇们被背回家做成韧韧的苇篾,做成芦席,或编成篱笆。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一束花穗轻拭月儿的面庞,流泻一地的柔情。秋水在缠绵的风中弹起古雅的琴曲。河水和水草,呢喃细语,你侬我侬;群鱼唼喋,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静穆上古。
⑦芦苇栖居于野湖幽水、浅渚沙滩,如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钟爱唐代戎昱的“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写尽秋之况味、人之离愁。芦花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清俊芦苇,浅水边摇曳,俯仰起合,绿意盈盈,沾着烟水气。水边菰蒲、水蓼绿得青苍。偶有苍鹭、野鸭倏忽掠过,芦花纷扬,令人走进宋人《溪芦野鸭图》清渺的画境里。
⑧作家白落梅说:“做一个豁达的人,学会在山中插云,水中栽月,在狭窄的天地间,海阔天空,在乱世红尘里,独自清凉。”保持一颗清淡的心,像芦花一样“出世而不虚无,入世而不事功”,活出一份透澈与洒脱。
⑨诗意黄昏,我到苇滩上采撷几束芦花,插到花瓶里,作案头清供,小屋里便氤氲着浓浓的田园诗情,心也成了貂尾一样的芦花。芦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人,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⑩“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拔根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秋风缱绻中,远眺浅水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选自《河北林业》2016年10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写“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目的是为了与我对芦花的欣喜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我对芦花的偏爱。
B、“野湖幽水、浅渚沙滩”映衬了芦花的高雅、素洁,所以作者认为只要到此地观览,便可领略到芦花风骨与气韵的精髓。
C、文章结尾处写道“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作者直抒胸臆,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故乡深厚的眷恋之情。
D、本文写“芦花浅水边”,直接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汪曾祺《受戒》中的文句、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中的歌词等,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与内涵。
E、本文文辞优美、优雅隽永,既细腻地描绘芦花之形美,又深刻地探寻芦花之韵美,托物言志,芦花的透彻与洒脱,正是作者的追寻与寄托。
答( )( )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①芦花,枯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褐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
②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一束花穗轻拭月儿的面庞,流泻一地的柔情。
文章第⑦自然段,作者插入了唐代戎昱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作者却“偏爱芦滩上的芦花”,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偏爱芦滩上的芦花”的原因,并选取其中的一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皋(gāo)飘缈望风披靡匪我愆期(qiān)
B.慨叹(kǎi)追溯沧海一粟契阔谈宴(qiè)
C.颤抖(chàn)枕藉溘然长逝五彩缤纷(bīn)
D.衬托(chèn)猗郁(yī)揠苗助长大笔如掾
14.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②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③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国家已经不绝如缕。
④新任会长在成立仪式上表示,成立商会,旨在加强南通同乡与其他旅法华人之间的合作,三人成虎,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尽绵薄之力。
⑤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文革期间,身处逆境的周恩来总理为了尽量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宵衣旰食,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7开年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首播时,凭借1.27%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B.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C.今年的3·15食品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速食面含有食用色素、防腐剂等物质对人具有导致消化不良、智力发育有迟缓的危害。
D.今年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这得力于我们的高度重视,比赛从初赛、海选、复赛、决赛到颁奖,我们都全程参与并且与选手随时沟通。
16.3月18日,2017中国国际(泸州)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启幕,共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酒类企业和超过1000家采购经销客商参展。此次酒博会以“举杯中国·品味世界”为主题,成为全国酒业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了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请你为此次酒博会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富有文采。字数不超过15个字。(5分)
宣传语:

17.为下列诗词、俗语谜面各写一个四字成语。(6分)
(1)于无声处听惊雷(2)白云深处有人家(3)一个巴掌拍不响
(4)两个黄鹂鸣翠柳(5)独在异乡为异客(6)此地无银三百两
(1) (2)
(3) (4)
(5) (6)
五、写作(60分)
18.春、夏、秋、冬,自然万物,总有令你感动的,请用你带彩的笔再现你的发现,用你含情的语言抒发你的感动。请以“神奇的 ”为题目作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严禁抄袭,不得套作;
(4)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原文“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幻应该是一种吸纳西方文明、倡导科学精神、传播正确知识的“鲁迅式”思维逐渐壮大。在科幻文学领域内,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也渐渐显露出雏形。”但并未不表示一直保持话语权。
2.B【解析】偷换概念,原文“从中西科幻文学的不同阐释表现来看”可以看出B选项中的科幻小说无根据。
3.D【解析】因果倒置,“近现代中国急迫地需要科学,需要富国强兵,需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胜的现实,促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促成了中国式科幻阐释的诞生。”
4.D.识通志,记住、记得。
5.A 。【解析】A在。B动词,往、到达;语气助词,无实义。C虽然;即使。D于是;依,随着。
6.D。【解析】 “同时要广学博识,善于从古人学习”错误。
7.(1)“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评分标准】得分点:所欣、兴、化、期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2)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现象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评分标准】得分点:定语后置、是、各一分,句意通顺两分。
8.【答案与评分标准】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对一个得0.5分)
9.【答案与评分标准】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京邑美景的热爱,对京邑的思恋和不舍,以及渴望重归京邑。(2分)(1)作者对京邑的思恋和不舍。诗歌一二句通过“望长安”“视京县”写自己回望京邑的不舍之情。(1分)(2)写景四句通过描绘京邑的美景来表达了自己对京邑美景的热爱之情。(1分)
(3)最后两句作者因为归京邑之日遥遥无期而泪流满面,表达了重回京邑的渴望。(1分)
10. 【答案与评分标准】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群芳怒放,作者用晚霞、江水、喧鸟、杂英的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 。(3分)
手法:(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时“京邑”的勃勃生机。(2)比喻:把余霞比作彩锦,澄江比作白练。室内光地形象的写出了日落时晚霞映照下的美丽景色。(3)多种感官多角度结合: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有仰视有俯视。通过试听结合,多角度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4)衬托(反衬):以景象的壮丽,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答出一种即可,手法1分,分析2分。
11. 【答案】 (1)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2)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黄发垂髫 (5)锦鳞游泳
【解析】名句名篇默写,近年来,高考比较倾向于理解性的记忆;市联考,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机械性的上下接句性默写。考生要放眼高考,更多地进行理解性默写训练。
[评分标准] 默写题的评分,以句为单位,一句之内,只要出现错别字,那该句记零分。
12(1)【答案】A、E。
【解析和评分标准】B选项,“只要到此地观览,便可领略到芦花风骨与气韵的精髓”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C选项,“点明文章主旨”,本文托物言志,文章主旨并不是表达对故乡深厚的眷恋之情,而是对芦花透彻与洒脱的境界一种景仰与追寻。D选项,“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文中并没有直接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答案只能选两项,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两分。
12(2)【答案】(1)①运用了细节描写,“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褐黄”从芦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加以描绘,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芦花清幽、淡雅、飘渺的外在形象。②句式整散结合,“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为整句,“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为散句,整散结合,整齐匀称而又富于变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芦花”比喻成“妆楼颙望的少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月光下芦花的凄迷与哀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花穗“轻拭”面庞等,赋予物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芦花的形象显得更为真切、动人。
【解析和评分标准】(1)可以从手法和句式的角度加以分析,答到其中的一点即可得三分,要求:“细节描写”1分,颜色、形状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整散结合”1分,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2)手法上此句比喻或拟人运用地比较出色,答到其中一个便可得三分。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12(3)【答案】①引用诗句,调动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可读性。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诗句“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烘托映衬了芦花的离愁与秋意。④“野菊”与“芦花”相对,相得益彰,烘托了芦花的高雅、素洁与清俊的品质。⑤呼应标题“芦花浅水边”,使文章结构圆融完整。
【解析和评分标准】本题要求分析插入了唐代戎昱的诗句的作用,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引用的作用。从内容方面而言,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文章内容和增添文章的文化内容;从表达方式和对叙述对象的表现力方面,本题中引用的使用还可以烘托芦花的形象和品质;从结构而言,引用诗句呼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圆融完整。本题共6分,内容上的作用第①②点,答到其中的一点即可得两分;表达方式和对叙述对象的表现力方面的作用第③④点,答到其中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表述恰当,即可得两分;结构上的作用第⑤点,“呼应标题”1分,“结构完整圆融”1分。
12(4)【答案】①芦花平静恬淡、从容淡定,能引领人进入一种诗化的境界,忘了时间和惆怅。②芦花清幽、淡雅,将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浓缩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③月光下的芦花凄迷忧伤,能引领人走进静穆上古的境界。④芦花高洁、素雅,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⑤芦花活出了透彻与洒脱,飘逸淡然,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人景仰。
理解: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要点中的其中一点,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自身实际谈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和评分标准】本题要求学生联系全文探究作者“偏爱芦滩上的芦花”的原因,实质是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要求学生从芦花本身的特点、芦花与人的关系以及芦花的精神价值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组织答案。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对芦花身上的精神价值加以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原因4分,结合自身实际分析2分。学生答到原因五点中的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能够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分析即可得2分。
13. 【答案】C。【解析】(A飘渺/缥缈B契qì D掾—椽)
14. 【答案】D。【解析】 (①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句中“事情”虽然变了,但感情没有变,“仍让他魂牵梦萦”,不合语境。②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此处望文生义。
③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微弱,时断时续。此处正确。④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不合语境。⑤望其项背:也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使用正确。⑥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多用来形容勤于政事。用在此处正确。)
15.【答案】A【解析】(B.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C.句式杂糅,“……对人有消化不良、智力发育迟缓的危害”或者“……导致消化不良、智力发育迟缓”;D.语序不当。顺序应该为“海选、初赛、复赛、决赛到颁奖”。)
16.【答案】“酒城迎新友,品酒论英雄。”
【解析及评分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灌输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学以致用。符合主题2分,构思与文采3分)
17.【答案】不同凡响 空中楼阁 孤掌难鸣 有声有色 举目无亲 不打自招
【评分标准】(每个1分)
【解析】注意诗词的理解,重视成语的积累和理解运用。
18.【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审题,根据必修二的写作内容,要求学生会写写景状物类的作文。考生要先完形填空,再构思成文。
【评分标准】参照泸州市同期联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