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1 00:0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考试期末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有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中秋”等传统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 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要进行仲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B.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B.写庄宗“用兵”,只说藏矢、请矢、纳矢,足见其报父仇之志甚坚,这是寓褒于叙,且为下文述其功业之盛张本。
C.作者认为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最主要是客观因素,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D.第四段用设问领出议论,先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点明全文主旨;而后再提“盛”、“衰”,自然入题。
7.文言句子翻译
(1)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11分)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8.请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进行赏析。(5分)
9.结合全诗,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8分)
(1)《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 。
《离骚》中表现作者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了解不了也不在乎的句子是:
, 。
苏轼《赤壁赋》中用以说明“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
一观点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__ ____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距 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12.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3.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攒(zǎn) 幽咽(yàn) 嗔视(chēn) 东船西舫(fǎng)
B.笑靥(yǎn) 敕造(chì) 作揖( yī ) 扪参历井(shēn)
C. 萦绕(yíng) 翠幄(wò ) 放诞(dàn) 涎皮赖脸(dàn )
D. 吮血(shǔn) 夔州(kuí) 便宜(biàn) 沧海月明(cāng)
1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少不更事的小利呆坐在那里,大脑一片空白。
B.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C. 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第48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由许鞍华导演的刘德华和叶德娴分别担任男女主角的香港影片《桃姐》一举拿下三项大奖。
B.卫生部公布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了碘过量对健康带来的不为人所知的潜在危害,拟将食盐中碘含量的上限降低。
C.近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我市已编制完成了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和梦仙亭崖墓群两处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
D.据《泸州晚报》记者了解,通过参与现场全脑教育观摩会,让许多家长和孩子认识到了全脑教育记忆方法的重要性。
18.根据以下两则材料,概括出你的观点。(5分)
材料一 某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说,有时收到一些大学生的简历,发现语句凌乱,语句明显受到了英语语序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本科生,写出的汉字简直不如二十年前的 小学生,而且错漏百出。
材料二 在国内汉语“落寞”的同时,海外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崔希亮日前透露,除中国外,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 000万,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6分)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 , , 。
20.作文(60分)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很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C、D在文中都可找到相关依据,B项“剔除”应改为“改变”。)
2.D“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被异化的必然原因,文中未提及。
3.D(根据全文来看,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保护”和“弘扬”,而不是“开放”。)
4.D身:自身、自己。5.D其,副词,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助词,不翻译。为,介词,被;动词,是。 6.C应该是人为因素。
7.(1)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8.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而陪伴自己的只有一身病痛和孤独漂泊的船,写出了诗人被社会忘记的孤苦。一个“无”字,一个“有”字,形成强烈对比,写出自己的无可奈何,表现作者远离故土,与亲戚朋友音信不通,自己又多病,居无定所的潦倒心情。
9.首联两句,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颈联两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尾联仍是登楼时所感。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有机结合,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
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答AE。
12①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1分)②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1分)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3①疼爱儿子。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②勤劳。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③节俭。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④讲礼数。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⑤宽厚(宽容、忍让)。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4①小说的人物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有距离。②小说中小张的家庭和妻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有距离。③以张叔和张婶为代表的农民和妻子家为代表的城里人有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④小张和父母,妻子和公婆,亲家之间有亲情上的距离。(每点2分)
15.D(A幽咽yè B笑靥yè C涎xián皮赖脸)
16.C(突如其来: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敛声屏气:敛、屏:抑制。声:语声。气:呼吸。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门前冷落鞍马稀:家里很冷落没什么客人,连马都稀稀拉拉的。比喻门可罗雀。)
17.A(B“不为所知”与“潜在”语义重复C搭配不当,改为“已完成了对……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工作”D缺主语)
18.国内汉语“落寞”,海外“汉语热”持续升温,国内必须加强汉语教学。
19.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
参考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