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欧洲崛起的秘密:一个活跃的思想市场
人类经济的飞速增长是近三四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测算,1700年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不到0.3%。然而,自18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什么是欧洲突然变富,而不是其他地方?学者们提出过很多种解释。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因为欧洲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过,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在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文化》中挑战了这一解释。他说:无论是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还是非洲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国家割据的格局,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并没有催生“财富大爆炸”。显然,欧洲崛起的奥秘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
Joel Mokyr教授则认为: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在整个欧洲,人们享有共同的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尽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但知识分子还是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不受政治分裂的影响。
比学者的物理移动更关键的是,他们所生产的知识见解的快速传播。印刷术的发明和邮政系统的改造,让书籍的迅速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这时,统一而非分裂的文化市场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一本书面向整个欧洲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样一来,学者得到了更广泛的读者,印刷商则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视自己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同时,割据的政治局面又给学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万一在一个国家言论受阻,换一个国家就是了。
这样的背景和土壤,既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也间接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在欧洲,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发展需要基于可靠的知识,而可靠的知识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要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基础的理念,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Joel Mokyr教授感叹,“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欧洲自18世纪起的崛起其实是一系列特殊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万一哪一条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没有拉丁语为统一的语言,书籍不能跨国发行,或者军事冲突影响了思想交流,欧洲都可能不会是发生“财富大爆炸”的地方。
(摘编自《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18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关于欧洲突然变富,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因为欧洲土地上存在着很多个国家,国家之间相互竞争。
C.因为欧洲各国处于竞争压力之下,所以它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D.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在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文化》中彻底否定了国家竞争促进欧洲崛起的观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但知识分子可以穿梭于各个国家,不受政治分裂的影响。
B.比学者的物理移动更关键的是,他们所生产的知识见解,可以更快速地流传。
C.当时,统一的文化市场显示出优势:一本书面向整个欧洲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或替换为:学者得到了更广泛的读者,印刷商则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D.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只把自己看成是某一个具体的欧洲国家的学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没有一个活跃的思想市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就不可能崛起。
B.如果当时发生了重大军事冲突影响了思想交流,欧洲就不会成为发生“财富大爆炸”的地方。
C.弗朗西斯·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指“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D.由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欧洲的崛起其实也得益于当时的欧洲人在理念上的革命性突破。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到,往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C.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5.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B. 客有吹洞箫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D. 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运用描写、议论对江水、月亮进行刻画。
B.客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句,主要想借助曹操赤壁之败,表达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与兴亡之悲叹。
C.苏轼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止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分)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分)
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断8处)(4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0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 ②未央,未尽。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请赏析“乱”字在诗歌表达中有何妙处。(5分)
10.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氓》中用事物有限度反衬男子变化无常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谄媚之态的句子是:“ , 。”
(3)《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诗人渴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句子是“ , 。”
(4)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三、散文阅读(22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谷里的花
于振坤
①早晨醒来,鸟啼树间。我洗漱完,走出山村,直奔山谷。
②山谷距山村五里路,但要翻过一个山头,再走上一段弯弯的小路。
③正是春末,晴朗的天。从山里吹过来的风,带着青草和野花的气味,轻轻地吹拂着我的面颊和胸襟,我心生惬意,脚底生风,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山谷。
④站在山谷的边缘,看到山谷不深,虽有裸露的岩石,但没有悬崖峭壁奇石异峰,也没有雪浪翻卷飞瀑轰鸣。从谷底到谷顶,从眼前向纵深,绿茵茵是山谷的主旋律。那浓浓的绿、淡淡的绿,是树,是草,是野花的茎和叶。它们高低起伏,随着山谷而绵延。绿色的中音开着许多异样的花,有白色的老鸦瓣、照山白,黄色的龙牙草、刺五加,红或紫色的马兰、益母草、锦地罗……
⑤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星星在眼前灼灼闪耀。微风一吹,它们像在跳舞,又像千万张稚嫩的小脸儿在向我微笑。
⑥我陶醉于山谷里,欣赏着这里的每一朵花。
⑦当走到山谷的底部,谷底的涓涓细流淙淙作响,浸湿了我的鞋子,我竟全然不知——我被小溪边上的一棵蒲公英吸引住了。它开了许多朵金黄色的花,绿油油的叶子,直挺挺的花茎,坚韧而苍劲。它的根像藤蔓深埋在小溪边的岩缝里。
⑧这是一朵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花。但是这朵花和我以前见过的有所不同,以前见过的是趴在地上的,可这朵花是向上的。也许,是因为它生在小溪边能吸取足够的营养又没有人来践踏。它那张开的小花瓣微微颤动,好像在和我说话:欢迎你老朋友!是啊,相信我们这些50以前的人,几乎所有的童年都与它邂逅过。它生长在路边、荒野、房前、屋后。那白白的小绒球,是它的种子。记得小时候,我常将那小绒球放在嘴边使劲地吹,每次吹,那小绒球都会四处分散,像天空中的降落伞。
⑨如今,在城里已经很难再见到它了——到处是柏油马路、水泥地面、高楼大厦……一想到这些,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⑩我更爱这山谷里的花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山谷里的花,没有河南洛阳的牡丹花花大色艳雍容华贵,也没有福建漳州的水仙花叶姿秀美花香浓郁,更没有浙江金华的山茶花花姿绰约端庄高高雅。
?但是,这山谷里的花却是纯天然、野生的啊!它们不羡慕名花,不卑贱自己,按照自己的天性活得非常自然;它们远离城区、远离人群,习惯于无人欣赏,活得自在且清闲。
?我赞赏它们。
?人,有许多种活法。
?如何选择?
?也许,你选择像这山谷里的“花”一样,会生活得不累,且富有情趣。
?“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活在别人的嘴里,或者眼里”。
?我站在山谷里久久不愿意离去。突然觉得这山谷之大、野花之多,而我之渺小。我被花包围,仿佛是花中的一员,融入了大自然……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始写作者到达山谷,看到了是“裸露的岩石,但没有悬崖峭壁奇石异峰,也没有雪浪翻卷飞瀑轰鸣”,既写出了山谷的平凡,又暗含作者的失落之情。
B.第⑦通作对作者的细节描写和对蒲公英花、叶、茎的描写来突出蒲公英坚韧的生命力。
C.50年代极为普通、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在如今现代化的城市却难觅踪影,表达了作都对剥夺植物生存空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反感之情。
D.?段作者写到雍容华贵的牡丹、叶姿秀美的水仙、花姿绰约的山茶花主要是为了和山谷里的花进行对比,突出山谷中的花长得自然、活得自在。
E.文末作者写自己站在山谷里不愿离开、感觉自我渺小到成为花中一员、融入自然表明了作者对山谷中花儿生活姿态的向往。
(2)我去山谷赏花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善用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请任选两例加以分析(6分)
(4)“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活在别人的嘴里,或者眼里”这是作者赏花之后的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肄业(yì) 侘傺(chì) 潭柘寺 责无旁贷
B.琐屑(xiè) 瞭望(liào) 挖墙角 厉行节约
C.赍钱(jī) 横槊(sù) 峭楞楞 首屈一指
D.舳舻(zhóu) 拾掇(duō) 琉璃榻 直接了当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场比赛的个人追逐战中,16岁小姑娘武亦姝不孚众望,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一举夺冠。
②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有的养殖户,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偷偷给动物喂食各种违禁药物,这些行为罪不容诛,有关部门应严加严惩。
③泸县是全国文物大县。馆藏文物达1.4万多件。在已鉴定文物中,珍贵文物达482件。其中宋代石刻的数量和质量最是十分罕见,蔚为大观。
④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场的中外记者早已人满为患。
⑤农历二月初二,中国酒城泸州上演了一场庄严而神秘的酒文化祭祀仪式——2017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参观的宾客不绝如缕。
⑥泸县民警蔡松松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两条鲜活的小生命,感动温暖了这座城市,英雄并未远去,灵魂一直长存。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泸州市把工业发展放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吸引产业落户泸州的优惠政策,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B.玉蟾山景区已经三年连续举办了“花朝节”,希望借此宣传玉蟾的品牌形象,将花朝节打造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华夏传统节庆活动。
C.根据德阳市妇联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接到的来电、来信、来访近300件次,其中婚姻家庭类占四成,与往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D.针对一些拥有注册建筑师、执业药师等资格的人将职业资格证“出租”出去牟利的现象,人社部表示将治理“挂证”乱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6.请写出与下面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的名字。(5分)
(1)乐不思蜀( ) (2)纸上谈兵( )
(3)刮目相看( ) (4)三寸之舌( )
(5)负荆请罪(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载族史的史类文献。即使是同姓,如果不是同宗共祖,也不能修入一部家谱之中,也就是说, ① 。家谱最初都由谱和牒两部分组成,发展到后来又增加了传、图、艺文、家训等内容。谱是指用列表的方法来记录一家一族的世系发展过程。 ② ?主要是因为列表记录简明,一目了然。当然单靠列表有些问题无法得到反映, ③ 。
①
②
③
写作(60分)
18.请以“ 的盛宴”为题目作文。(60分)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严禁抄袭,不得套作;
(4)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