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题(答案版) (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题(答案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1 08: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语文联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上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 积极心理学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培养人的正向心理,把人的优势和美德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对人类优势和美德的挖掘,积极心理学与历史上不少哲学学说有共通点,也有自己的特点: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现代社会中,以抑郁症为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对此,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提出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地预防。这与提高人体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思想相似。 ?? 人具有社会性,以往的心理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甚至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积极心理学则认为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人的心理,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联系在一起,这是积极心理学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之一。 ?? 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以人性的弱点、缺点为主,形成一种悲观人性观。积极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人性的优点,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不过,积极心理学忽视心理消极防御机制作用、不能直面人性的弱点也是受到质疑的地方。 作为心理学界极具生命力的新兴思潮,积极心理学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国内许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抱有期待。 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因为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例如,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于快乐、幸福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人的心理,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应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术界,已经有不少探讨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文。有学者指出,“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以笔者看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与积极心理学融通的还是儒家思想。如马丁·塞里格曼研究发现,人类具有6项普适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而这6项普适性美德,儒家早已经有类似的归纳: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达到“和”,人才能快乐、幸福。和,是人内心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技与人文的和谐。 儒家的心学一派,肯定人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以追求天理为目标,又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推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善”,既属于道德范畴,还属于效益范畴,应该是道德和效益的统一。积极、快乐、幸福、你好我也好,都是“善”,反之就是恶。心学认为良知有分辨善恶的本能,那么,在分辨善恶之后,在生活工作中“为善去恶”,即儒家的“积极心理学”。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碰撞,让人期待》)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心理学异于历史上不少哲学学说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B.积极心理学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达到对心理疾患的有效预防,就如同提高人体免疫力来预防疾病。 C.积极心理学最值得肯定之处是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人的心理,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
D.积极心理学优于以往的心理学的表现之一是注重人性的优点,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极具生命力的新兴思潮,在中国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应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B.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培养人的正向心理,把人的优势和美德发挥出来,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具有积极心理学思想。
D.以往的心理学往往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以人性的弱点、缺点为主,形成一种悲观人性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他们研究的六项普适性美德与儒家归纳的“五常”类似。
B.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提出积极预防思想,培养人的正向心理,将有效地减少人们患上心理疾病。
C.儒家认为达到“和”,人才能快乐、幸福,这与积极心理学相融通,与积极心理学使人类走向幸福的追求一致。
D.儒家心学肯定人的良知,用良知去分辨善恶,在生活工作中为善去恶,便是积极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校园欺凌咋解决?两会代表委员有话说
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纷纷对此建言献策。他们对校园欺凌问题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和意见?
多方发力解决校园欺凌
马力(全国政协委员)
校园欺凌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要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对未尽职的监护人应追责。还要加强校园规范管理,将建设和谐校园纳入考核体系内容。最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出版物内容加强审查,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教育报》)
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
方青(全国人大代表)
站在预防角度,防治校园欺凌要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也听他们说起,对高仿真环境中的枪战、暴力游戏非常感兴趣,因为“玩起来很解气,会有斩妖除魔的英雄感觉”。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实施暴力后不感到害怕?是不是在游戏里看惯了血腥场面,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黄色、枪杀、暴力类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让他们分不太清楚游戏和现实的区别?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要严加管理,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保护孩子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
另外,还要扎起良好的家风、家规的篱笆。好的家风家规能培养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守规矩的意识、底线意识。 (《中国教育报》)
校园暴力必须解决三个缺失
贺优琳(全国人大代表)
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三个“缺失”导致了上述现象: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幼儿学前教育缺失。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三个“缺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国家要规定校园欺凌的准确定义,对校园欺凌行为分级,对应不同的响应机制和处理措施,以避免因学校、家长对行为是否属于校园欺凌而产生争议;将学前教育尽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实行免费教育。
(《新京报》)
惩戒校园欺凌应制定细则
刘晓翠(全国人大代表)
在中国如何处理校园欺凌、如何定义校园欺凌?各个专家学者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很多采用国外的定义。为了更好应对中国校园欺凌问题,建议组织开展系统研究。
推动出台具体、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建议教育部门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作出细化规定,并出台相关惩戒规则推动出台具体、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来切实防止校园欺凌行为。
对教育工作者、老师、学生、家长等开展有关校园欺凌的专题培训,从而推动校园欺凌事件的科学解决。
积极构建第三方处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均面临经验不足的困境,有些学生家长采取上访、堵校等激烈手段主张权益,也有些学校因处理方法不当而导致矛盾升级,致使一些轻微的校园欺凌事件上升至社会热点演化成公众事件。
(《新京报》)
对校园欺凌进行法律界定
高小玫(全国政协委员)
若《校园安全法》立法时机尚未成熟,可就校园欺凌的界定、强化监护人责任追究等方面先做一些尝试。应通过发布部门意见或司法解释等方式,对校园欺凌的界定进行专业的法律界定,应该将“精神损害”作为构成要素,在司法认定中体现适当权重。在将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或专项立法时,可以强化监护人的督促和制裁措施,让监护人“有感”。具体而言,可以对监护人的管教措施规定一到三年的期限,定期汇报,并责令监护人就管教措施缴纳保证金。 (《新京报》)
对施暴监护人提出量刑规定
曾蓉(全国政协委员)
现在校园暴力大家都很关注,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应该考虑施暴的未成年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说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对监护人应该要判刑。
对于学校也不仅仅是简单责任,要用法律来严肃处理。未成年人暴力在学校,但行使暴力的孩子本身监护人应该有责任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一块,未成年家长应该入刑,不应该仅仅是施暴的孩子。社会层面更加注重宣传教育,以及提升孩子、家长等总和素质,从法律层面应该对施暴监护人提出量刑规定。 (《法制晚报》)
培养学生尊重、平等意识
尚绍华(全国政协委员)
除了在品德、法制教育中加入有关校园暴力的内容外,还应该把防止校园暴力教育放进中小学青春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在其中融入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多元性别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平等的意识。在对老师开展的防治校园暴力培训中,应该加入有关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知识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有关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知识的普及。 (中国青年网)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校园欺凌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对如何解决校园欺凌,维护校园安全,给学生一个安静而健康成长环境,每个代表都积极建言献策。
B.解决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加强校园规范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格审查出版物,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C.校园欺凌是现实社会的反映,要从根本上解决,就的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保护孩子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养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守规矩的意识。
D.两会代表对越来越严重的校园欺凌极其担忧,从教育、预防、惩戒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倡议全社会关注,净化社会环境,建立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必须先解决教育的三个“缺失”,因为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幼儿学前教育缺失”导致的。
B.校园欺凌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在于主管教育的部门没有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作出细化规定,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来切实防止校园欺凌行为。
C.保护未成年人,社会层面应该更加注重宣传教育,整体以及提升孩子、家长、社会等总和素质,从法律层面也应该对施暴者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出量刑规定。
D. 建立《校园安全法》,对校园欺凌进行专业的法律界定,将“精神损害”作为构成要素,对监护人的管教措施规定期限,定期汇报,就管教措施缴纳保证金。
E.防止校园暴力的教育应放进中小学青春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其中融入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多元性别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平等的意识。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校园欺凌的建议。(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①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铡刀铡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摊上领着一帮子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②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哞——哞——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③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顶多飞下来一群叽叽喳喳的鸟儿。羊呢,比较挑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④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晴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走了很多年?
⑤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草,也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蜂王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那些坚硬的牙齿已不知去向。
⑥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最是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温度,从此将披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一种暖意会刹时夺眶而出。
⑦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母亲的乳房也便因了谷子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鸡蛋,小米,红糖,乡下的母亲执拗地当作吉祥三宝,吃腻了也要吃,喝够了还要喝,只为能给这个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⑧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⑨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流干了泪,模糊了眼,以至于连梦中儿子的模样,也一天一天不再清晰。
⑩马儿是七奶的长子。小时候,嘬七奶鸡蛋红糖加小米的奶水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
?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儿娶妻了。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呓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颗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选取了一系列特有意象,语言朴实清新,勾勒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乡村画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B.“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一句中,“生命”一语双关,既指庄稼在阳光下热烈生长,也指母亲的乳房孕育着生命。
C.文中把人比喻为蚂蚁,把村庄比喻为蚂蚁窝,人们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有一个遮风避雨的窝,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
D.“七奶流干了泪,模糊了眼……也一天一天不再清晰”,说明七奶已被儿子马儿的冷漠伤透了心,已经完全绝望。
简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
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
  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
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选自《明史·詹同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B.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C.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D.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称为起居郎或起居舍人。
B.洪武: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由朱元璋亲自创制。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武帝首创,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吏部:与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合称“六部”,主管科举和文官的任免、考绩、升降,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与皇权联系在一起,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詹同幼年聪颖,成年后学识渊博。学士虞集认为他是才子,把弟弟女儿嫁给了他;任国子博士时,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无人可与他比。
B.詹同任职学士,劝谏讲究策略。詹同侍奉在太祖身侧,以《戴记》和贾谊疏进献,切中要害;后列举成汤不近声色,所以垂范后世。
C.詹同重视礼乐治道,多次参与书籍纂修。詹同请求编写《日历》,太祖任命他和宋濂为总裁官;书成,又请求仿照《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
D.詹同因文章得到太祖赏识。他应皇帝之命对答,无不敏捷。太祖曾说文章要明白易懂,要精通要领,表达时务,不要浮躁浅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
(2)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论诗绝句三十首·二十四
元好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注:①韩愈,字退之,作有《山石》诗。
14.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A.秦诗第一句写雨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中“轻”,“丝”二字,写出了初春特有的温柔与细腻。
B.秦诗最后一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蔷薇经雨之后的娇弱之态,写活了花草,可以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醉卧石凳,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
C.秦诗描绘雨后庭院,薄笼晨雾,晶莹碧瓦,明媚春光,带雨芍药,静卧蔷薇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传神描摹了一幅雨后春景图。
D.秦诗最后两句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元诗开头两句就化用秦诗最后两句,这从侧面表现了秦观写作技巧的高超,也表明了元好问对这两句诗的由衷喜爱与高度赞美。
E.元好问借议论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观点。通过他对韩愈的《山石》与秦观的《春日》的对比,可以推测,《山石》表现的是一种雄伟壮阔,刚劲豪迈的美。
15.元好问评价秦观的诗是“女郎诗”,根据《春日》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世间万物各有主,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万物中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态度。
(2)屈原《离骚》中用香草制作服饰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香草既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又代表他不变的追求。
(3)泰山集神奇和秀美于一体,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3月7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说:“对于《乌苏里船歌》早就 ,还会哼唱。”
②《最强大脑》冠军吴天胜坦言,自己除了能 外,最关键的还是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并努力锻炼下去。
③近年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于百姓的心声,市政府 ,从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A.耳熟能详 厌闻饫听 耳闻则诵
B.厌闻饫听 耳熟能详 耳闻则诵
C.耳闻则诵 耳熟能详 厌闻饫听
D.耳熟能详 耳闻则诵 厌闻饫听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显示,2016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约111.6万余件,判处罪犯122万人,同比分别上升1.5%、下降1%;对656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42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
B.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在会上致辞,他首先感谢各地方协会对中国酒业协会工作的支持,希望借此机会,各协会能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共同应对行业的挑战,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C.由于农村思想观念转变难、宅基地流转分配难、拆迁补偿定价难等使得农村的空心房整治推行也并不理想。那些几十年甚至几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的空房子仍然废弃着。
D.国足打叙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时候是怎样的一副诚惶诚恐,疲于奔命的状态。这是自信心不足的典型表现造成的,那么高洪波到底做了什么让国足那么怕对手,原因就在于他此前多次说国足实力不行,这不就是在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吗?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教育不应该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 ① 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这在某种意义上, ② 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 ③ 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 ④ 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 ⑤ 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⑥ 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A

即使
虽然
因为
而且
所以
B

即使
尽管
如果
并且
而且
C

即使
尽管
如果

因此
D

即使
虽然
因为

那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①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② ?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 ③ 。
21.下面是山东省暨济南市禁毒预防教育展览馆标识征集活动中票数较高的一个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以内。(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两会”期间,针对“教育公平”这一热点话题,几位同学议论纷纷:
甲同学说:我不相信真能实现教育公平。现在是竞争社会,什么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醒的鸟儿有虫吃”,你让北上广等大都市的孩子到偏远山区就学,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到北上广等大都市入学,可能吗?
乙同学说:我不这样认为。国家毕竟是国家,政策毕竟是政策。你看,随着高考改革“落地”、高考加分“瘦身”、教师轮岗“加速”……多项措施的实施,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是已见成效吗?
丙同学说:做你的题,让“事实”去说吧!
……
你的观点怎样?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