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语文教学设计
课 题
声声慢
课 型
诗词新授课
课 时
第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联系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能力点
1、熟读背诵全词。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育点
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重难点
1.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导入: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入词境。
(补充:李清照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多为闲愁、离愁,词风清丽婉转;南渡后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充满沉郁凄凉的浓愁、哀愁。)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1.鉴赏分析品愁情
2.领会体悟寻愁缘。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一)整体感知
步骤一,疏通文字,自行翻译,体会感情。
步骤二,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词人怎用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愁是全词的词眼。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情感。
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正伤心
憔悴损
间接抒情,主要采用的是借景抒情,通过六个意象(淡酒、风急、雁、黄花、梧桐、细雨)来表达思想感情。
(二)文本研习
(1)品味叠字之美(ppt)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学生先自主品味鉴赏,而后交流,质疑,谈体会。
老师适时引导质疑: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每组词是不是单调的重复?有怎样的变化?
?补充名家鉴赏材料(ppt):
1、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以『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2、?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代作家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明确:
“寻寻觅觅”,传神刻画出词人的动作神态;“ 冷冷清清”,“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清清”表现词人的内在心境,感觉渐次浓重;“ 凄凄惨惨戚戚”由冷清凄凉直至不堪承受。十四个字,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明确:具有音乐美,增强感情。
(2)品味意象(ppt)
词人开篇即奠定悲伤基调,既寻不到昔日的容颜,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笑语,她看到的,听到的又是什么呢?划出词中描述的事物,也就是意象,体会意象的特定含义。
学生自由回答,质疑;老师引导学生读透词句,于无疑处生疑,构画意境,体会愁情。
意象一:淡酒
学生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意象二:急风
学生2:秋日傍晚,秋风瑟瑟,寒意袭来,秋风秋雨愁煞人。
意象三:雁
学生3:作者早年曾赠给丈夫《一剪梅》词,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时再见飞雁,因而有旧时相识之感。而今,大雁依旧,国已破夫已亡,自然而生物是人非之悲愁。
意象四:黄花
学生4:憔悴枯萎的黄花,像是词人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身影,又有谁来怜惜呢?
意象五:梧桐细雨
学生5: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每一滴都是词人的寂寞与孤独。
学生6:细雨,“细”用得好,无边丝雨细如愁,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无尽的思念。
(三)深入研读
作者在行文笔墨之间,无时无刻不再向我们表达着她的愁绪,那么女词人到底愁什么,她的愁有什么深刻内涵吗?在大家深入思考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下清照大事记(投影)
清照大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留孀妻。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呗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点拨明确:作者的愁包括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思、亡国之恨、故国之思。这愁不仅是她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因此本词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的词多为婉约,但也不乏豪放之作,下面请对比阅读二词,体会其豪放词风。
1、
武陵春
李清照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这两句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2、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评价此诗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词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同意。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意落天外。接下来,词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五)布置作业
1.广泛搜集李清照的其它词作,深入了解词人的精神世界。
2.背诵三首词作,完成《丛书》相关练习。
教后记: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以一篇着重讲一种鉴赏方法的教学方式还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设计亮点:
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试图给学生一些概念、术语,让他们对于诗词鉴赏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将来进入高三的学习做好准备。从这一节课来讲,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课件15张PPT。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自由朗诵并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写愁借景抒情间接写愁直接入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空虚怅惘 迷茫失落环境冷清 心境清冷
沉痛凄苦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间接入愁淡酒秋雁细雨黄花秋风梧桐愁借景抒情渲染愁情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憔悴的容颜牵愁惹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哀伤,愁丝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间接入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清照大事记新婚燕尔幸福日,
金石书画共倾心。不幸再嫁张汝舟,
仓促离婚呗判刑。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留孀妻。金人入侵灭北宋,
金石书画化灰尘。孑然一身无子嗣,
悲苦离世人不知。卜居会稽逢盗贼,
重病缠身欲丧命。1103年1127年1129年1131年1132年1155年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婉约词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豪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