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8-11 14: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例1,练习十九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并利用这种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2、谈话引入。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教学新课
1.这是一幅“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出示统计表)
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年 份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2.动手制作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根据老师提供的“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①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②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③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⑴演示“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①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②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⑵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⑶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x kb1. com
⑷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⑸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课堂练习
⒈填空
(1)要表示一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变化,用(? )统计图更合适。
(2)如果要观测病人的体温情况,最好选用(?? )统计图。
(3)为了比较学校六个年级的人数的多少,用( ?? )统计图好一些。
(4)妈妈为了观测小明几岁到几岁之间长得最快,应选择(? ? )统计图。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观测分析统计图。
(1)从1月至8月,气温逐月(?? ),8月以后,气温逐月(? )。
(2)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月,最高的是(? )月。
(3)(? )月至(? )月是全年最热的时间。
(4)(? )月至(? )月气温上升最快,( ?)月至(? )月气温下降最快。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 画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九第2、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动手能力。
2、复习导入:
(1)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
(2)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教学新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1)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2)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3)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3、新课探究:
(1)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解决以下问题):
①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②小明115厘米时几岁?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2)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3)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4)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四、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 份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2.制作统计图
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 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请你谈一下吧。
板书设计:
画折线统计图
(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2)先画纵轴,后画横轴,纵、横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
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3)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
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6页练习十九第3—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第113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第114页的第4题:
(1)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2)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3)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3、完成书中第115页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4、完成书中第116页练习十九第9题:(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1.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
(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3)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2.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下吧。
四、课外作业:完成书中第115页的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