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 学 广 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113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 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吃过烙饼吗?见过怎样烙饼吗?……揭题:烙饼的问题
2.出示主题图,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两面烙,每面3分钟,一只锅只能烙两只饼。
2、 如果妈妈要烙一张饼,最少要几分钟。
生:6分钟
师: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少要几分钟,(6)为什么只需要6分钟?(因为正反两面都能烙)
师:为什么一张饼和两张饼时间一样(生:同时开始)
3、 小红进来了,一家人都要吃饼,现在一共要烙几张饼,(三张)妈妈怎样烙时间最少?
二、探究新知
1、 师:分组讨论怎样烙更好。
2、 讨论完后填表:(有两种方案)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第一次
正面(3分)
正面(3分)
第二次
反面(3分)
反面(3分)
第三次
正面(3分)
第四次
反面(3分)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第一次
正面(3分)
反面(3分)
第二次
反面(3分)
正面(3分)
第三次
反面(3分)
反面(3分)
3、 师:哪一种更好一些。
生:第二种更好,比第一种省时
师:看来这样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样的方法确实能省时间,取名:最优烙饼法。
4、 师:为什么能省时间呢?
老师以三个正反面不同的小圆片表示三张饼,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烙这三张饼才是最优方案。
四人小组讨论。
5、 反馈与跟进:
生1:两张饼一起烙可以节省时间,一张饼烙的话也要6分钟。
生2:……(说得不太清楚)
生3:因为一同时烙一张饼的时间和两张一样
师:你们是不是说这个锅本来可以放两张饼,现在只放一张饼浪费了是吗?只要是两张饼一起烙就不会浪费时间。
三、拓展延伸。
1、 师:如果妈妈要烙四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生:两张两张地烙
师:为什么这样省时
生:这样烙锅里都有2张饼。
2、 如果要烙5张饼,几分钟?
生:前面3张用快速烙饼法,后面加上两张饼的时间就行了。
9+6=15分钟。
3、 师:如果烙6张,几分钟?
生1:用两次快速烙饼法。
生2:可以用两张6分钟两张6分钟地烙。也是18分钟。
哪种方法比较好,四人小组讨论。
师:如果要烙7张饼,怎样烙?
10张,20张,50张,56张,100张,如果是11张饼呢?如果是19张饼呢?
师:有什么规律呢?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表格:
饼的张数
方法
时间(分钟)
2
正反面各一次(同时)
6
3
最优烙饼法
9
4
两张两张地烙
12
5
一个最优法+两张法
15
6
两次最优法或两张两张烙
18
7
21
8
24
9
27
10
30
生1:单数要用快速烙饼法,接着两张两张就可以了。双数就可以不用。
生2:要3或3以上的单数。
师:有句话叫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4、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1:这些时间3分钟3钟地增加。
生2:时间都是3的倍数
生3:时间是饼的数量的倍数(几倍 )3倍。
师:那妈妈要烙20张饼,100张饼各要几分钟。如果妈妈只有30分钟,最多能烙几张饼。
四、练习
1、 题目:假设我们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按怎样的顺序上菜比较合理?(三桌客人,每桌点了两个菜)
引领理解题意。
生1:要给1号桌和2号桌一道,再给3号和2号上一道。
生2:1号和3号各一道,2号两道。
为什么?
生3:2号老爷爷要照顾。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我如果吃饼的话一定要用快速烙饼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我渗透了以下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课前我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烙饼,并观察如何烙饼。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实践中升华。在课上,以小圆片代替饼并且演示如何烙饼给学生看,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我们生活服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我还要求学生讨论得出多种方案。
烙饼记录表(方案 ) 共需时间: 分
?
1号
2号
3号
第一次(3分)
?
?
?
第二次(3分)
?
?
?
第三次(3分)
?
?
?
第四次(3分)
?
?
?
第五次(3分)
?
?
?
第六次(3分)
?
?
?
2、解放学生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上课了,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尝水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在研究“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时,由于有小精灵的要求“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句话,所以在实际的课堂里,虽然出现像教材中提到的烙一张饼要6分时间,烙3张饼要18分这一方案,但很快被孩子们自己给否定了,因为四年级学生能充分利用“每次能烙两张饼”这个条件。
3、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想象、创新
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相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向老师、向书本、向权威质疑挑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肯定他们的想象,例如本节课有位学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张饼、4张饼或更多的饼呢?”我鼓励说:这个问题提的真好!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下它有什么规律吧。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在课堂中,学生能根据板书:
饼数(张)1 2 3 4 5 … 10 …
时间(分)6 6 9 12 15 … 30 …
直接发现“饼数×3=时间”这一规律,而没有学生得出如教学参考书上所讲的“其正确的结果是: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学生的发现其实更简单,更直观。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能,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4、给孩子一个发展的课堂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教学中的困惑:
现在人人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如果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即便这样的时间最短又有什么意义呢?烙饼问题为了体现时间最短,把其中一个饼先烙一面,然后不管,又放另一个饼去烙,这样来得出时间的最短,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一个饼没熟,只烙半边,然后放一边一会再烙另半边的做法,所以教学内容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