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解剖”原子教案及说课材料

文档属性

名称 10.3 “解剖”原子教案及说课材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2-17 19: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剖”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猜想、
学法指导:观察和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应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设计思路: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过程中迈出飞跃性的一步的过程,即人们从开始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包括著名的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由于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进一步提出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阴极射线管、α粒子散射实验、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等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引入提问: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
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m,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
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道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本节课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一起来探索微观世界——“解剖”原子。
新课教学:
㈡、电子的发现(5分钟)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
198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确定了阴级射线的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命名为“电子”。 自从一个伟大的发现——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2、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信息浏览,了解电子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①、电子的质量多大?
②、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③、一个电子带的电量是多少?
㈢、原子的结构模型的建立(25分钟)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
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于是,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过实验的验证。
请同学们和科学家一起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2、汤姆生摸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摸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那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那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实验的验证
3、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α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去轰击金箔
预备知识: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放射现象
猜想:原子结构与汤姆生摸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核式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正确的
根据卢瑟福核式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
4、质子和中子
质子: 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
5、原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作出合理的构想
我们看一下科学家的构想:阅读课本“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氦、锂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核也是可以分的,那么,质子和种子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 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
㈣、微观世界的尺度(3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讨论:(3分钟)
2000多年前,我国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取它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你学过物质的微观结构后,对上述这句话有什么新认识?
小结:(3分钟)
观看课件:物质的组成。
作业布置:(1分钟)
课本103页自评与作业第一题
板书设计:
解剖原子
α粒子散射实验
阴极射线实验 ↓
      ↓ 卢瑟福核式模型(正确) 电子
原子 → 电子的发现 → → 原子结构 质子
汤姆生模型(错误) 原子核 → 夸克
中子
说课材料
我说课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二节“解剖原子”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分为四节:认识分子、解剖原子、飞出地球、宇宙深处。按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本节是在第一节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预示着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二、学情分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应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而初二学生没有学过力学、电学知识,所以阴极射线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根本无法理解。所以阴极射线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只是作为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的一部分只能是简单的介绍,不要求学生理解。
三、目标、重点、难点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本节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本节难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2、以多媒体作为平台演示微观世界学生想不到的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4、教师引导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想,
五、学习方法:
 1、通过积极思考、猜想分析,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2、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3、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
六、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主要的想法是让同学自己来感受一下“小的概念”。也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自己的设想:还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较重要以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实验或现象的分析、推理、进一步的猜想,让现场同学一起与科学家来探索微观世界。
  原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七、说明
 (一) 本设计着重的是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逐步深入。从电子的发现,引导学生和科学家一起猜想原子的结构、建立原子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从实验结果分析哪一种模型更符合实际,得出原子结构的模型。突出了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来体验,教师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
(三)电脑多媒体的使用。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让其作为教学的傀儡,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解剖原子”这一课时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重点、难点确定方面及其怎样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上一些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