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1 17: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1.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目标导学一:老 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学说记录:《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朴素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难——
长——
高——
强——
前——
生——易




死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动脑筋:(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地位:历史贡献: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动脑筋: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孟子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主张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孟 子庄子
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主张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 子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子》书影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 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1)“兼爱”“非攻”。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