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三单元过关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诓骗(kuāng) 仆役(pú) 自刎(wěn) 篡改(cuàn)
B.赎罪(shú) 阑珊(lán) 瞥见(piě) 玄虚(xuán)
C.渺茫(miǎo) 饶舌(rào) 脆弱(cuì) 玲珑(lóng)
D.省悟(xǐng) 无稽(jì) 疏漏(lòu ) 累世(lěi )
2.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求神拜佛 试目以待 铁证如山
各有所得 历史典籍 自刎而死
循序渐近 终南捷胫 自命不凡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鲁迅眼里,都是中国的脊梁。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期中考试前,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4.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4分)
留点时间来“浪费”
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
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①,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②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
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
(1)第①处标点有误,应改为:____________。
(2)第②处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
(3)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________(甲、乙)处。
5.小张同学在读完培根的《谈厄运》一文后,准备写一篇观点为“厄运能磨炼一个人”的读后感。请你帮他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故事来印证这一观点。(4分)
A.林冲 B.格列佛
6.阅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3分)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图表信息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4分)
(4)有人说:“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最美的姿态
张 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阅读第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4分)
9.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陈众议
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谁,读什么书其实是最可究诘,也最为重要的。钱锺书说过,所谓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之人商量培养之事。深长思之,学问乃教人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说穿了还是人生短暂,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这是一层涵义。关乎读书的另一层涵义是塞万提斯一言道破的:“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我辈从小大量阅读中外红色经典,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北宋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之类,也就形成了某些气度和家国情怀。反之,设若从小浏览的尽是些哼哼唧唧和风花雪月,结果可想而知。
②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在一些人看来,《红楼梦》是儿女情长,《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权谋”与“暴力”;《西游记》是神话或童话,与志怪小说几无差别。换个角度看,《红楼梦》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一曲挽歌,是一部宣扬出世的杰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承载了中华文化释道儒之外的另一重要精神:侠义。至于权谋,西方文学没有权谋吗?至于贬斥女性,西方(中世纪)不曾如此吗?况乎二乔、扈三娘等可谓这些作品中最完美的形象。《西游记》则表面简单,实则不然,它对文化和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关键是怎样历史地、理性地、多面地看问题。这就是经典的丰富,也是经典的魅力,是为什么读经典的答案。
③我在不同场合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书这么多,孩子们该读什么?是啊,仅我国每年就产出数十万种纸质图书,其中文学作品就有上万种,网络文学几乎不可计数。汪洋大海中取哪一瓢哪一粟至关重要。我的做法是有所读,有所不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上。这又牵涉两个问题,什么叫经典,为什么读经典。首先,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但主要是现实的;其次,经典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但主要是民族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时代社会和个人取舍,这也是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重读。举个例子,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是经典,但也有人说张爱玲、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是经典,但只要将他们置于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也就相对明了。
④关于为什么读经典,还需要补充以下几点: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常读常新,这也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反复强调的。这是由经典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它们不断被时代激活,同时激活我们的心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二、经典对历史和生活作出多重判断,可以成为借镜。三、经典是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载体,同时民族语言成就了经典。它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和丰富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也是我们思想、审美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基础,同时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⑤读书需要选择,需要披沙拣金、取精用弘,即在前人确定的经典谱系基础上筛选、增删和确定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经典。这就需要精读,甚至不断重读经典。当然,有时间泛读杂书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泛读杂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守护经典。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物”是因为缺乏主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必定是“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
(选自201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面是“取精用弘”的书法作品:
在书法五种基本字体中,该作品字体属于________,其中“弘”的读音是________。(3分)
11.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6分)
12.结合④⑤两段内容,谈谈你对“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这句话的理解。(6分)
13.“读什么书”和“成什么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下面经典中任选一部,谈谈它给你的成长曾带来怎样的人生启迪。(5分)
《论语》 《水浒传》 《鲁滨逊漂流记》
《孟子》 《西游记》 《格列佛游记》
三、写作(4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
第三单元过关卷
一、1.A 解析:B项中“瞥”应读“piē”,C项中“饶”应读“ráo”,D项中“稽”应读“jī”。
2.
错别字
试
近
胫
改 正
拭
进
径
3.A 解析:B项中“忍辱负重”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不合语境。C项中“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合语境。D项中“喋喋不休”指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多含贬义)。褒贬失当。
4.(1)句号(。)
(2)划
(3)因为打篮球,所以我身心愉悦。
(4)乙 解析:要注意上下文意思的衔接。“但是”表转折关系。乙处前面交代“我”的姿势很酷,却不进球,后面说打篮球的好处,存在转折关系,故放乙处。
5.示例:A.妻子受高衙内调戏,自己受高太尉迫害,刺配沧州途中受尽屈辱,逆来顺受的林冲最终奋起反抗,手刃仇人。B.格列佛在小人国受到诬蔑,被控告叛国;在大人国被当作小丑,屡遭侮辱,在航海途中,被海盗劫持,险些丧命。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对航海事业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踏上冒险的征途。
6.(1)A
(2)国民综合阅读率总体上呈缓慢增长态势,手机阅读增长率增长速度很快。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以纸质图书和手机阅读为主。
(3)“阅读”的词义可以增加听书、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兴的阅读方式。
(4)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尽管听书、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兴的阅读方式在迅速崛起,但是大多数国民还是倾向阅读纸质图书,这说明人们心理上还是比较喜爱纸质阅读,它不一定会消亡。
二、(一)7.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解析:文章结尾段的最后一句点明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8.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充盈人的心灵;读书能够养就人的高贵气质。
9.示例一:对比论证,如第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
示例二: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
示例三: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二)10.隶书 hóng
11.举例论证 好处:列举了“我辈”小时候读书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什么书,成什么人”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2.读经典时要有自己的主见,尝试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就会常读常新。经典虽然是民族语言的传承,但是它丰富了我们不同时期的生活,不断被时代激活,所以说“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
13.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我们最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刚毅、坚强不屈的精神。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被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厄运,挑战自我。
三、14.思路解析:从理解题意的角度来看,综观整则材料,不难从中找出关键句“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要抓住的关键词是“山顶”“选择”“路”,要讨论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然“人生如登山”,那么毫无寓意地直接谈登山、只谈登山,就是没有理解题干的深刻含意。应该谈人生的意义;谈人生的追求;谈怎样实现人生的理想;谈人生道路上应该做的准备;谈生命智慧和人生哲学,等等。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