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12 14: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的化学性质》说课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 九年级 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变化的本质——酸的
化学性质的本质——练习、家庭实验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法学法
教???学???说???明
环?节?1
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
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
评价实验方案
分组探究实验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
环?节?2
1、游戏
2、分析本质
3、实际应用
金属拟人化
学生表演
学生判断、总结、分析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
环?节?3
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
?
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
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
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
分析原因
深化知识,迁移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环?节?4
知识类:
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
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
学生总结
教师完善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5
)??(?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Cu(OH)2 B.NaOH C.CO2 D.NaCl
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
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 不同。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
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组别
相同的铝片
H+浓度相同的酸
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
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
结论
1
1g铝片
5mL盐酸
Na2SO4
无明显变化
??????和?????离子对反应无影响
2
1g铝片
5mL硫酸
NaCl
明显加快
?????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上述猜想 是成立的;
(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

环节6
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
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
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
作业
P58T5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
Mg + 2HCl = MgCl2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三、酸与金属氧化物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