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第三节《 海水“制碱”》第二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课标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通过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本节课主要认识纯碱碳酸钠的组成、性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上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渗透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理念)。
2. 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来认识纯碱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且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纯碱性质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本节课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2.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本节课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材分析:
《纯碱的性质》是鲁教版初四化学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中第三节《海水“制碱”》中的第二课时,本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编写意图是: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从海水中获取资源,然后研究获取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用途。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上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物质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纯碱等盐的性质,又要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并归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还要通过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后,引导学生从离子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帮助学生树立微粒观。
学情分析:
在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学生已经体验了通过科学探究来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合作、验证纯碱的部分性质和探究与盐类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酸碱部分已经学过,学生对于反应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的重要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 通过探究实验,渗透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3. 通过自主学习、动画模拟、学生体验方法,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纯碱的制备及用途,感受侯德榜的伟大民族气节,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让纯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引导学生将纯碱的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从而导入本节课的新课——纯碱的性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渗透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环节二:【小组合作、验证探究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纯碱有哪些性质呢?”,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做出自己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总结纯碱的性质,进而由点到面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因此,探究实验后,要求学生书写方程式,并且分析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为环节三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环节三:【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刚才探究实验中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呢?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反应吗?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其次,教师播放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动画,化抽象的微观粒子为生动、具体的影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最后,学生自己画碳酸钠与稀盐酸、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混合的微观示意图,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动画模拟、学生自己画微观示意图,不断降低难度,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学生小结、当堂检测】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的然后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本节课是否达标;教师通过纸笔测试来检验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环节五:【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厨房小实验:有两种白色粉末:纯碱和食盐,你能用几种方法加以鉴别?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感谢各位老师的细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