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课时作业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解析】 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答案】 D
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解析】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答案】 B
3.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解析】 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
【答案】 B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5.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 )
A.①地地层化石 B.②地地层化石
C.③地地层化石 D.④地地层化石
4~5.【解析】 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①地地层化石。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 4.B 5.A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候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7.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6~7.【解析】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的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
【答案】 6.B 7.D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下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 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
【答案】 C
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答案】 D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1.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10~11.【解析】 第10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11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答案】 10.B 11.C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2~14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l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减少外,其他均有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①正确;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化,故③正确。
【答案】 A
1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解析】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答案】 D
1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开始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 D
15.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为背景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土地退化,但人为原因是主要的,特别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致使植被破坏等。为此国家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原因造成土地退化。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如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从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作业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第1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气候、土质、植被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但直接原因是流水侵蚀而成。
【答案】 1.A 2.C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复杂性
4.该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3~4.【解析】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3题,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热,河流短、急,植被种类丰富,最可能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
【答案】 3.A 4.D
5.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6.读下图,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
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统一演化。图中地表径流平稳、河流含沙量减少,使洪涝灾害减少(③)。这种结果的前提是植树种草(①),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②),地表水下渗增多。
【答案】 B
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新功能
C.整体性 D.平衡性
8.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大气
C.水文 D.生物
7~8.【解析】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由于滥伐森林,导致气候、土壤、生物等各种要素发生了改变,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第8题,图中生态环境失调是由于森林被毁,森林属于生物要素。
【答案】 7.C 8.D
读下图,完成9~10题。
9.最适合此图的图名是(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解析】 该图表示了这个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A
10.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因此气温日较差大,又因葡萄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故糖分积累的多,特别甜。
【答案】 B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解析】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
【答案】 C
1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C
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答案】 D
14.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答案】 D
15.读自然地理要素关联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上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那么年降水量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地貌呈现________景观。
(2)请从环境要素关联性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3)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大,多大风;植被发育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地貌呈荒漠景观。第(2)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降水)、土质、植被状况分析地貌特征。第(3)题,第(1)题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或统一演化;第(2)题体现了地理环境某要素受外界影响,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1)少 大 少(或低) 戈壁砾漠(或荒漠)
(2)黄土高原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黄土土质疏松。
(3)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6.读下面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只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这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
(3)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能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生态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主线。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 (1)图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⑦⑧⑥③④⑨①⑤)。
(2)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热带雨林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时作业
蓉欧快速铁路是通往欧洲的新一条路上货运大通道,运输时间是传统海上运输的三分之一。读下图,回答1~2题。
1.沿图中蓉欧快速铁路一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现象
2.海上运输线途经亚洲东部,沿岸地区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
D.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
1~2.【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第1题,从成都到欧洲,主要差异是水分条件不同,自然景观发生相应变化,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即经度地带性差异。第2题,图示海上运输线从山东出发,在亚洲东部依次经过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答案】 1.B 2.A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4.影响图中②③④自然带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热量、热量
C.水分、水分 D.水分、热量
3~4.【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第3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是因海拔高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③是大气环流影响(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⑤位于热带,因地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热带草原带,它们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第4题,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的更替均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三种自然带均位于热带,热量差异小,景观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差异大。
【答案】 3.A 4.C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简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山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带名称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荒漠带
6.该山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5~6.【解析】 本题组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5题,图示山地基带为荒漠带,荒漠带以上为山地草原、高山草甸、山地针叶林,因此该山地位于温带,基带为温带荒漠带。本题也可这样考虑:我国没有热带荒漠带,因此该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第6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该山地北坡光热条件均劣于南坡,因此北坡有森林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 5.D 6.B
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读该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7~8题。
7.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 谷岳从中国北方出发,经过蒙古、哈萨克斯坦到土耳其,再到欧洲,依次经过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在黑海附近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到达德国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没有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C
8.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谷岳主要沿中纬度地区进行这次穿越,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为水分。
【答案】 D
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9~10题。
9.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是( )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
【答案】 A
10.A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解析】 A是在荒漠带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答案】 B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完成11~13题。
11.关于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湿度减少 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 D.沿Y方向热量增加
【解析】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纬度,故沿X方向纬度越来越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Y方向表示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12.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照片显示的植物根系发达且多位于地表,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见于图中的①。
【答案】 A
13.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德干高原 D.巴西高原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自然带主要分布在纬度40°左右,与我国山东丘陵的景观类型一致,都为温带景观。江南丘陵为亚热带景观,德干高原和巴西高原为热带景观。
【答案】 A
14.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
①落叶阔叶林带 ②针叶林带 ③针阔叶混交林带 ④常绿阔叶林带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填序号)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比北坡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1)题,首先确定南坡基带: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D位于亚热带,为常绿阔叶林带,然后根据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确定C、B、A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第(2)题,该图自然带随海拔不同而不同,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原因是山体不同高度水热状况不同。第(3)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分布所需要的光、热、水分条件。图示北坡山麓海拔高,气温低,又该坡位于背风坡、阴坡,降水少,光照不足,因此缺少森林植被。第(4)题,影响雪线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虽然南坡为阳坡,温度相对较高,但图示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海拔较低,说明南坡降水多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1)② ③ ① ④ (2)垂直地带性 峰顶与山麓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3)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15.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A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冬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a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________差异。b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规律。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三
一、选择题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1~2.【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题,甲位于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位于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林海雪原,冻土广布;丙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为较为贫瘠的砖红壤;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作用强烈。第2题,甲根系发达,是因环境缺水;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 1.A 2.C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地形差异 D.土壤差异
4.图中森林带可能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3~4.【解析】 第3题,考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景观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符合因水分条件引起的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该地位于45°N~50°N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3.B 4.C
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甲地的植被应为(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5~6.【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带的植被带分布、山体所在半球及所处纬度带的判读。第5题,根据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山麓向较高纬度方向出现的自然带的规律,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之上应为针叶林。第6题,根据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海拔的差异,判断南坡为阳坡,因此该山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基带判断,该山地位于中纬度。
【答案】 5.C 6.B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解析】 由图中林线高度总体上由北向南递增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热量条件好的地区林线一般较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即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受深入峡谷的西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好,林线较高。
【答案】 D
8.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拔较低的河谷和平地中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林木生长。
【答案】 C
下图表示1961~2013年青藏高原降雨量、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对1961~2013年青藏高原的降雨量、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①降雨量持续增加 ②降雪量呈下降趋势 ③雪雨比年际变化幅度持续减小 ④雪雨比最大值出现在1975年前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降雨量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下降的特点。①③都是“持续”变化,表述不准确。
【答案】 B
10.雪雨比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面与大气的辐射平衡。一般来说( )
A.雪雨比下降,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冰川消融减缓
B.雪雨比下降,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加速
C.雪雨比上升,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冰川消融加速
D.雪雨比上升,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减缓
【解析】 雪雨比下降,冰川面积相对减小,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地面获得的热量相应增多,地气系统的温度上升,冰川消融量将会增多;反之,雪雨比上升,冰川面积相对增大,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地面获得的热量相应减少,地气系统的温度下降,冰川消融量将会减少。
【答案】 D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解析】 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C
1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解析】 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 B
1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答案】 D
读某区域降水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影响①→②→③区域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 ①→②→③区域距离大西洋越来越远,年降水量越来越小,自然带也随之发生更替。
【答案】 B
15.③区域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森林草原
【解析】 ③区域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大致相当于我国半干旱气候区,植被应以草原为主。
【答案】 B
16.有关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年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小
B.因远离海洋而降水较少
C.冬半年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D.全年干、湿两季明显
【解析】 ④区域处于30°N~40°N的大陆西部,虽然距离海洋较近,但由于受高山的阻挡,冬半年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故全年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答案】 C
读亚洲沿87°E自然带的分布简图,完成17~18题。
17.甲山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珠穆朗玛峰少很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气候 D.土壤
【解析】 甲山纬度比珠穆朗玛峰低,但由于海拔不足3000米,因而没有足够的垂直空间形成较多的自然带。
【答案】 B
18.灰化土和砖红壤都是森林土壤,两者的地域分异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 灰化土和砖红壤分别是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的地带性土壤,其地域分异是热量差异造成的,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化坝工程’”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 根据图中地理位置,绿化工程适宜栽植地中海气候区的树种,扩大绿色范围,防止沙漠扩张。
【答案】 B
20.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所考虑的是南北自然带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21.读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河流域为陆地________(填自然带名称)的最大分布区。
(2)图1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现象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相挤压形成的。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性特征。
(4)实地考察发现图2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上热带雨林带最大的分布区。第(2)题,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的纬度地带性规律。第(3)题,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2)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 (3)南极洲 美洲 整体 (4)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
2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山脉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甲是“五岳”中的西岳________山,从地质构造看,该山属于断层中的________,甲山北面是________平原,它是断裂下陷后,主要由________(风力、流水、冰川)挟带泥沙沉积而成。
(2)图中乙是黄土高原地区,下图是其生态、经济关系示意图,将下列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A.土地生产力下降 B.植被破坏
C.人均耕地减少 D.人口增长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地貌、土壤、气候、河流水文等要素的变化特点。
【解析】 第(1)题,考查地形分布及成因。根据初中知识,A为太行山脉,B为秦岭,甲位于秦岭,是华山,是断层中岩块相对上升的地垒式断块山地。该山北侧为岩块相对下沉、河流挟带泥沙沉积形成的渭河平原。第(2)(3)题,考查地理环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增长造成对生活燃料、住宅需求、粮食需求的增长,造成人均耕地的减少,进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河流径流减小、季节变化和含沙量增大。
【答案】 (1)太行山脉 秦岭 华 地垒 渭河 流水
(2)①D ②C ③B ④A
(3)①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②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③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④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流等水量减少,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大。
23.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1)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对称分布。(2)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带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3)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2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1)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山脉可能增高。(2)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4)D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5)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
【答案】 (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