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 B.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C.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D.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
2.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宰相职责更明确 B.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C.宰相形同虚设 D.宰相权力被分割
3.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4.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措施主要是围绕( )
A.中央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6.中国传统政治,家庭内部讲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臣间如“夫君者,民众父母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B.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C.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7.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8.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
C.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D.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9.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 )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
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 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
12.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
13.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国家管理 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
14.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将贫瘠的土地归于弟弟。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于是推荐其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
A.秦朝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1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17.商朝王权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 )
A.使用甲骨文B.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C.实行政教合一 D.分封侯伯统治地方
1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
C.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
19.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0.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宋朝
2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2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
25.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相权的日益加强B.中央官员职位增多C.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D.中央机构的精简
26.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周)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结合所学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
1.A2.D3.A4.A?5.C6.D7.A8.C9.C10.B11.D12.B13.A14.B15.A16.D17.B18.C19.B20.C21.B22.C23.D24.D25.C
26.(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